截至2025年10月,國際金價持續攀升至歷史高位,國內黃金消費市場呈現顯著波動。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我國金飾銷售額同比增長18%,其中「一口價」金飾憑藉差異化定價策略占據市場份額的34%。然而,伴隨這一新興模式興起,消費者對計價方式、置換規則及權益保障的關注度同步提升。本文聚焦行業現狀與爭議焦點,解析數據背後的趨勢與挑戰。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金飾行業重點企業發展分析及投資前景可行性評估報告》指出,根據2025年前三季度統計,黃金飾品銷售中「一口價」模式銷售額同比增長42%,遠超按克計價產品的8%增幅。「一口價」金飾通常以工藝複雜度和品牌溢價為定價依據,其單價普遍高於同期金價30%-50%。例如某款鑲嵌類金飾標價9,000元,實際黃金成本僅約6,400元(按1,100元/克計算),剩餘費用覆蓋設計、加工及品牌服務等。
值得注意的是,年輕消費者更傾向選擇高工藝「一口價」產品,其購買占比達57%;而傳統計價金飾則吸引注重保值需求的中老年群體,占43%市場份額。行業數據顯示,黃金飾品復購率因定價模式差異顯著:按克計價產品的以舊換新率達68%,相比之下「一口價」產品僅為29%。
儘管「一口價」金飾強調工藝附加值,但其核心問題在於信息不對稱。市場調研顯示,僅31%的門店在銷售時主動說明產品實際黃金含量及成本占比,而62%消費者表示購買前未被告知置換規則。
典型案例中,某款標價3,618元的吊墜實測含金量為2.7克,但收據顯示僅標註1.8克,差額源於稱重時未排除配件重量。此類糾紛導致2025年前三季度消費者投訴量同比激增75%,主要集中在「價格構成不透明」(占比41%)和「以舊換新規則模糊」(占比36%)。
專家指出,現行《黃金飾品標識管理規定》要求產品標註純度、質量等關鍵指標,但對「一口價」模式下的成本拆分缺乏強制規範。數據顯示,僅19%消費者在購買後能通過票據或電子憑證追溯黃金克重與價格關聯性。
為降低糾紛風險,建議消費者採取以下措施:
1. 要求書面說明:索要包含克重、工藝費及品牌溢價的明細清單;
2. 核對置換條款:確認以舊換新時是否按克計價或僅支持同類型產品兌換;
3. 保留交易證據:通過錄音、錄像等方式記錄銷售溝通內容。
2025年行業報告顯示,預計至年底「一口價」金飾市場份額將突破40%,但其健康發展依賴於透明化改革。部分頭部品牌已試點數位化標籤系統,消費者掃碼即可查看產品黃金含量、工藝成本等信息。
從長遠看,市場可能形成雙軌並行格局:高端定製類金飾延續「一口價」模式強化設計溢價,而基礎款仍以克重計價為主流。監管部門正推動修訂相關標準,要求2026年起所有金飾必須標註黃金含量、加工費占比及置換規則,逐步解決信息鴻溝問題。
當前金飾市場在金價波動與消費結構升級的雙重驅動下,既迎來「一口價」模式創新機遇,也面臨透明度不足帶來的信任危機。唯有通過政策規範、企業自律與消費者教育協同發力,才能推動行業實現可持續增長。未來,黃金飾品不僅是財富載體,更需回歸其兼具審美價值與保值屬性的本質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