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雙碳目標推動下,全球供應鏈產業加速向低碳化、數位化方向轉型。2025年數據顯示,我國綠色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突破萬億元大關,金融機構通過創新業務模式深度參與產業鏈降碳實踐。本文聚焦當前供應鏈產業布局及競爭態勢,解析金融工具如何撬動全鏈條減碳效能。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供應鏈行業市場深度研究及發展前景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指出,某頭部科技企業負責人在近期接受採訪時指出:「原來減排減得好,利率也能打折!」這一感受源於2025年9月28日某商業銀行與天合光能簽署的《供應鏈協同降碳服務協議》。該合作首創以「碳金融+供應鏈」深度融合為核心的綠色金融服務模式,覆蓋產品全生命周期及供應鏈全流程。通過自主研發的雙碳管理平台,銀行實現了對核心企業及其上下游供應商碳足跡的精準核算與動態追蹤,形成貫穿生產、採購、運輸等環節的數據閉環。數據顯示,首批簽約的上游供應鏈企業憑藉單位產品碳排放下降表現,不僅獲得利率優惠,更享受了融資審批流程提速的便利。
當前綠色金融市場通過「碳表現掛鉤融資」機制重構供應鏈競爭格局。以此次合作為例,金融機構以上年度產品碳足跡為基準,對供應鏈企業實施差異化利率政策,形成「低碳轉型越深入、融資成本越優惠」的正向激勵體系。這種模式有效解決了傳統供應鏈金融中減排數據分散、核算困難的痛點,將企業的「減排成績單」轉化為可量化的融資優勢。據行業監測數據顯示,參與該模式的企業平均單位產品碳排放較合作前下降12%,綠色貸款審批效率提升40%以上,顯著增強了產業鏈整體低碳競爭力。
此次實踐揭示了供應鏈競爭的新維度——以核心企業為樞紐的「數字中樞」建設。銀行通過開立統一的企業碳帳戶,將天合光能及其上下游企業的碳排放數據納入同一管理平台,形成動態評估模型。這種模式推動產業鏈從單點減排向系統降碳升級,構建起「核心企業引領、金融機構支撐、上下游聯動」的閉環體系。2025年前三季度數據顯示,該合作已帶動供應鏈上中下游17家供應商啟動工藝優化項目,預計全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8萬噸。
作為首個將碳管理工具嵌入供應鏈全流程的創新案例,該模式為長三角地區提供了可推廣的經驗範式。通過量化評估企業的碳表現並匹配定製化金融服務,金融機構成功將低碳要求轉化為產業鏈各環節的競爭優勢。數據顯示,參與試點的企業中,68%已將碳足跡數據納入採購決策體系,52%開始主動投資清潔技術改造,區域綠色供應鏈產業集群效應初步顯現。
來看,2025年我國供應鏈產業在低碳轉型中展現出顯著成效:通過金融工具與數位技術的深度融合,企業得以突破傳統減排瓶頸,產業鏈競爭力從成本控制轉向可持續發展能力比拼。未來隨著更多行業場景的深度應用,這種以碳數據為紐帶的協同降碳模式,將持續推動我國供應鏈競爭格局向綠色化、智能化方向演進,為全球產業低碳轉型提供中國樣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