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截至2025年),寧縣依託「黨建+林下產業」模式,通過優化黑木耳產業鏈布局、強化技術支撐和創新投資機制,推動黑木耳產業成為鄉村振興核心引擎。數據顯示,2025年該縣黑木耳總產值已突破5500萬元,林下種植面積達20畝的示範基地年產量超3.5萬斤,實現經濟收入63.7萬元。這一成果不僅體現了黑木耳產業的市場潛力,更凸顯了技術賦能與政策引導的協同效應。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木耳行業重點企業發展分析及投資前景可行性評估報告》指出,寧縣以黨建為引領,構建「鄉鎮黨委統籌、村級黨組織落實」的產業推進體系。通過精準分析黑木耳市場需求與資源稟賦,各鄉鎮因地制宜選擇發展路徑:盤克鎮依託林區優勢建成黑木耳種植基地,實現產值63.7萬元;九峴鄉通過市場調研選定黑木耳作為主導產業,2萬棒種植年增收3萬元;平子鎮則引入現代化全產業鏈模式,項目全面投運後年產值可達5500萬元。這種「一鎮一策」的布局策略,有效降低了產業同質化風險,同時保障了投資回報的可持續性。
技術推廣環節,寧縣創新「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實踐模式。以北莊村為例,6名黨員率先試種1200棒黑木耳,通過成功經驗帶動46戶群眾擴大種植規模至1.4萬棒。同時,宋莊村組建黨員技術骨幹團隊,建立全程技術指導體系,確保標準化生產。這種「黨員示範+技術下沉」的模式,既降低了農戶試錯成本,又通過統一菌種供應、病蟲害防治等技術保障,顯著提升木耳品質與抗市場風險能力。
寧縣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合作模式,構建集菌棒生產、種植、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產業鏈閉環。數據顯示,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銷售的「三個統一」管理機制,使農戶生產風險降低40%以上。企業負責菌棒供應與產品回收,合作社對接市場並兜底銷售,農戶專注種植環節,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格局。這種模式在平子鎮的全產業鏈項目中得到充分體現,其5500萬元年產值目標的實現,印證了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對市場波動的緩衝作用。
寧縣探索「林下+生態」「光伏+木耳」等循環發展模式,將黑木耳產業嵌入生態經濟體系。林下種植有效利用閒置林地資源,減少土地占用矛盾;光伏板下立體種植則實現空間利用最大化,同時通過有機肥循環技術減少污染。這種「技術-生態-經濟」協同路徑,既符合國家「雙碳」戰略,又為木耳產業拓展了綠色溢價空間,形成可複製的可持續發展範式。
寧縣黑木耳產業的崛起,是黨建引領、技術賦能與投資創新的綜合成果。通過精準的產業布局、黨員帶頭的技術推廣、全產業鏈風險管控以及生態保護驅動的發展模式,該縣不僅實現了黑木耳產業的規模化與高附加值,更為同類地區提供了「以黨建促產業、以技術保品質、以鏈條增效益」的鄉村振興樣板。未來,隨著技術疊代與市場拓展,黑木耳產業有望成為寧縣經濟持續增長的強勁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