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截至2025年,我國製造業重點企業依託數位化、智能化技術持續突破,成為服務業擴能提質的核心支撐。2021年至2024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9%,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60.6%,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正重塑經濟結構。當前,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已達56.7%,但與發達經濟體70%以上的水平仍有差距,亟需通過製造業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實現突破。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製造業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報告》指出,製造業技術進步正加速服務業創新。2024年數據顯示,我國製造業重點企業通過研發設計、物流優化、智能製造等領域的技術輸出,帶動生產性服務業快速增長。例如,高端裝備製造業企業推動了檢驗檢測、科技金融等知識密集型服務的疊代,而數位化技術則催生了遠程醫療、在線教育等新業態。服務業與製造業的協同發展,使居民服務消費支出占比提升至46.1%,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製造業重點企業在產業鏈延伸中發揮關鍵作用。隨著製造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其對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激增。2024年數據顯示,製造業企業對研發設計、現代物流等服務的採購規模同比增長12%,遠超傳統生產環節增速。同時,製造業數位化技術與服務業的融合,推動智慧養老、智能物流等新場景落地,使服務業國際競爭力顯著提升。例如,製造業企業的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已覆蓋超30%的服務業中小微企業,加速了服務模式創新。
儘管製造業技術為服務業提供了強大支撐,但部分領域仍存在供給短板。製造業重點企業雖在裝備、材料等領域達到國際水平,但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仍待提升。例如,優質醫療、教育服務供給不足,與製造業技術輸出能力形成反差。與此同時,服務業標準化建設滯後於製造業,缺乏統一質量評價體系,阻礙了品牌價值提升。製造業與服務業人才協同培養機制的缺失,進一步制約了融合深度。
要實現服務業能級躍升,需以製造業技術為支點撬動系統性變革。首先,製造業重點企業應牽頭制定服務領域技術標準,借鑑製造業質檢體系經驗,建立服務業質量認證機制。其次,推動製造業與服務業雙向開放,通過跨境數據流動試點、專業資格互認等舉措,吸引全球服務要素集聚。例如,製造業企業的海外布局可同步帶動跨境金融、物流等服務出口。最後,需強化製造業與服務業人才聯合培養,重點培育既懂技術又熟悉服務場景的複合型人才。
來看,製造業重點企業的技術創新與開放合作,正在成為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通過深化製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創新,我國有望在2025年突破服務業占比60%的階段性目標,形成「製造強基、服務賦能」的新型經濟生態,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堅實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