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葉靜)資料顯示,2006年中國轎車整體市場總體增長37%,而1.3升及以下排量的市場卻是負增長。2007年前4個月,小排量車銷量繼續兩位數下滑,總體市場表現根本看不出中國要迎來微轎解禁後的「春天」。8月微型轎車占整個轎車市場7.16%的市場份額,進一步縮小,比06年同期降低了3.85%。最新統計顯示,在2007年預計整體轎車銷量達455萬輛的市場背景下,微型轎車預計銷量24萬輛左右,僅占市場份額的5%。
原因何在?
2006年物價上漲、股市走好等因素,都影響了經濟型車的消費;「低價低質」作為代步工具,國產小排量車的技術水平、節能環保、質量等自身性能無法令消費者恭維;低利潤導致廠家不願意涉足小排量汽車市場,精品車型也是可選甚少。
助推因素有哪些?
全球性的能源短缺和石油價格的持續上漲,更加安全、環保和節能的緊湊型轎車已經成為世界汽車工業發展的潮流;中國政府正大力倡導節能減排,並通過燃油稅等手段引導環保節能型汽車的使用,外資品牌對小型車的前景充滿著樂觀。
如何下一步?
必須不斷提升自身品質,扭轉低價低質的不良形象;國內汽車廠商爭取在細分市場上獲得消費者的青睞,謀求微車市場出現制勝的拐點。
國家支持?
2006年國家發改委出台了《關於鼓勵發展節能環保型小排量汽車的意見》為小排量汽車的擴張開闢了寬廣的道路;國管局和中共中央直屬機關事務管理局也在2006年11月發出通知,在政府採購中列入了小排量車。發改委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意見稿明確了小排量汽車的定義,同時鼓勵企業大力推動小排量汽車的發展。
政府大力節能減排的政策儘管帶來的政策上的傾斜,但轉變成企業實際的生產和市場的接受力尚待時日。而各大車企的小排量車型戰略能否取得突破性飛躍,仍然不甚明朗。
因此,微轎要想取得突破性飛躍必須從品質與價格上找到良好的平衡點。在製造工藝和質量穩定性上打造在國內乃至國際上有競爭力的微轎產品,使人們擺脫微轎質量差、技術含量不高的傳統思維定式。但品質的提升並不意味著價格也同步上漲,至少目前我們要接受消費者不能接受高價格的精品微轎這一事實,畢竟微轎市場對價格是比較敏感的。能夠實現品質與價格優化平衡,也就是具有高性價比的產品最終將贏得廣大用戶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