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上旬到玉林,聽說該市城區各大超市出售有本地產的優質大米,每公斤16元。為探個虛實,記者來到了優質米產地——興業縣。
此時,正是該縣糧食加工銷售旺季。在城隍鎮百穀米業公司大米加工廠,稻穀滿囤,機器飛轉,10多名工人正忙著將稻穀上帶、將大米搬運上車。企業負責人說,公司種植的「純香6號」供不應求,目前加工的都是晚造稻穀,兩條生產線滿負荷生產也滿足不了廣東客商的需求。
究竟是什麼讓興業大米身價倍增及俏銷呢?縣農業局長唐海乾說:是興業縣委、縣政府潛心研究「一袋米」這篇文章,努力培育特色品牌,做精做深大米產業的結果。
興業是傳統的糧食生產大縣,是全國創建糧食高產示範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和全區無公害水稻生產基地。但早兩年由於產業化程度低,品牌意識不強,有機大米、無公害大米種植面積小,大米品牌雜等問題,全縣大米產業的發展受到影響。
為擺脫「有優質稻,無優質米」的困境,2008年以來,該縣從政策、技術和經費上為大米產業發展提供大力支持,先後出台了《率先建設廣西現代農業示範縣實施意見》、《興業縣糧食生產工作意見》等文件,提出必須改變過去收原糧、賣原糧的傳統糧食儲備、經營和銷售方式,樹立「培育品牌,提高附加值」的現代糧食經營理念。圍繞大米這一農業主導產業,該縣實施「產業振興,品牌興業」戰略,一手抓質量、一手抓增量,一手抓品質、一手抓規模,抓住國家實施糧食增產工程和拉動內需的政策機遇,以城隍鎮蓮塘村國家級現代化農業示範基地和石南鎮馬塘村國家級水稻基地為重點,高標準、高起點、高效率地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示範項目建設;大力培育龍頭企業,組建稻米合作社,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組織形式和糧食「訂單」的經營方式,將千家萬戶農民與千變萬化市場連接起來,全力打造「金大叔」、「百穀香米」等興業大米品牌。
思路、目標確定後,如何付諸實施?興業縣委、縣政府經過多次調研,決定採取「政府發動,龍頭拉動、基地帶動、部門推動」的「四動」舉措,即政府部門通過各種方法和手段,宣傳、發動和組織農民群眾實施; (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龍頭企業想方設法引領和拉動農民進入市場,組織廣大農戶實施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以現身說教向農民傳遞信息、傳授新技術。目前,該縣良種覆蓋率和良法應用率分別達到90%和95%,廣大農民普遍掌握了一至兩門的種養技術;涉農部門則組織人力、科技、財力等要素開展生產服務,做到重心下沉、服務前移,盡職盡責做好各項服務工作。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興業大米」生產經營取得了喜人效果:目前,全縣優質稻面積50萬畝,占全縣水稻面積的90%以上,年產優質稻穀20萬噸左右,「金大叔」「青雲直上」「大豐鼎」等品牌大米順利通過國家有關部門認證,分別獲得了國家「有機米」認證和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共有9家基地(企業)通過了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定,認定無公害優質稻生產基地面積達20萬畝,其中稻米訂單12萬畝、總量5萬噸,以每公斤高出市場1元的價格收購,農民增收5000萬元;今年上半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3902元,同比增長16.9%;產業鏈不斷拉長,精米加工、大米包裝、物流企業等多達2000多家,從業人員6300多人;有糧食包裝袋(箱)生產企業5家,年產糧食包裝袋(箱)近億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