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城鎮化的頂層設計引而不發,但城鎮化的進程卻絲毫不用懷疑。僅從目前中國區域發展的種種不平衡來看,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只有通過發展來解決。正因為如此,高層對於新型城鎮化慎之又慎的路線規劃,凸顯了中國區域失衡、發展方式轉型背景下,新型城鎮化「方式」或路徑的重大抉擇所在。
種種跡象顯示,城鎮化總體規劃綱要將於年內出台,至少涉及發展規劃、戶籍改革、土地制度、農村產權等四大方面。
不過,對於急切地解決經濟不振困局的地方政府來說,推動新型城鎮化已經處在時不我待的臨門一腳。這樣的心態是可以理解的,更何況新型城鎮化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但是,我們所希望的那種藍圖是否就是某種模式所能提供?是不是依然要重複「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是不是大上項目、大規模城鎮改造將無法避免?城鎮化推進不難,城鎮化重走老路同樣容易。因此在推進城鎮化之前,必須想清楚我們到底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城鎮化。
準確地說,城鎮化並不是今天才有的命題。過去由工地變工廠的「工業化」後面,就是鄉鎮企業所代表的那種村村點燈戶戶冒煙的「工業化」初級階段,大量城鄉結合式的城鎮隨之湧現。直至現在,這種城鎮化從來就沒有停歇。從目能所及的幾十年的城鎮化結果來看,能夠成為樣板的並不多;不少頗有都市氣勢的城鎮,往往都是工業化相當超前,城鎮化卻十分落後;處處可見工廠車間,處處又都是門檻,作為城鎮化第一要素的人,因為各種限制不得不像候鳥一樣遷徙;一些城鎮的經濟數據無比強大,可是河流被污染,空氣有毒。
這顯然不是人們期待的城鎮化。為了避免穿新鞋走老路,冠以新型城鎮化想必不是簡單的下定義,而是如何讓城鎮化健康運轉。
首先,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必然。新型城鎮化當然也有人為設計的意圖,只是最終還是必須面對客觀規律,引入市場機製成為關鍵。想要避免重蹈覆轍,唯有尊重市場的力量。說到底,市場聚集效應的形成或發生,不要過度依靠政府的規劃。
其次,城鎮化究竟是政府主導還是市場主導?這是一個核心問題,但沒有可選項:政府與市場兩個方面的作用都必須充分發揮。對政府而言,順應市場規律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只有在此基礎之上的引導、激勵等政策性手段才有意義;對於市場和企業,應該非常明確的是,城鎮化不完全是一場商業盛宴,公共效益之上才有商業利益的空間,任由商業利益主導的城鎮化不可能不偏離軌道。
第三,「城鎮化」事實上等於「城市化」。「城市」的一半是「城」,另一半是「市」,只有城和市相互依託,才談得上城市化。更為重要的是,城鎮化絕不是把村莊改造成城市,而是農業人口向城鎮的遷移,實際上就是資源要素的集聚、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城鎮化。
第四,推動城鎮化的根本當然是解決戶籍政策和土地問題,但需要指出的是,適應市場的產業聚集,是檢驗城鎮化成功與否的試金石。城鎮化想要解決人的城鎮化,必須考慮產業布局,充分吸納「城鎮人」的就地身份轉換。
最後,面向民間資本,吸引民營企業廣泛參與,放手民營經濟發展。當然,沒有良好生態環境庇護的城鎮化同樣不可持續。
綜上所述,城鎮化不是集中建設大城市,也不是一次圈地運動,更不是上項目的競賽,而是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方式的細化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