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決定》吹響了廣東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新號角。《決定》提出通過「三個抓手」加快粵東西北發展:一是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快速交通運輸體系,改善粵東西北地區發展的區位條件;二是加強產業園區建設,推動產業集聚和節約集約發展,以園區為載體加快粵東西北地區工業化進程;三是做大做強地級市中心城區,加快城鎮化進程,打造區域發展的增長極。我認為,「三大抓手」的核心是推進工業化與城鎮化互動協調發展。
工業化與城鎮化關係的一般規律顯示,在工業化中期,城鎮化與工業化的互動性加強
根據工業化與城鎮化關係的一般規律,在工業化早期,工業化是城鎮化發展的根本動力;在工業化中期,城鎮化與工業化的互動性會加強。一方面,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特別是產業分工的深化,對生產的社會化程度要求提高,對專業中間商以及對專業化服務經濟的需求增強,從而對城鎮化提出更高的需求。與此同時,城鎮規模的擴展,城鎮化速度的加速,空間形態呈「帶」狀結構,也帶來了集聚效益的提高,如基礎設施的共享降低生產成本;交通運輸費用減少,信息交流擴大,降低了企業的交易成本;服務業分工細化,對企業的生產服務與對人口的生活服務能力增強等等。這些都會促進工業分工的演進與專業化經濟的提高,推動著工業化的深化。應該說,粵東西北目前正處於這樣一個階段。從各地實際出發,著力強化工業化與城鎮化之間的互動性與協同性,使之成為提升工業增長質量、優化產業發展素質、推進城市化健康良性發展,使兩者在相互促進中實現跨越,是粵東西北地區的重大戰略選擇。
目前產業園區建設與城市拓展仍然脫節
作為產業集聚的重要載體,產業園區的發展有利於迅速擴大城市的地域範圍,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是當前廣東推進城鎮化的有效途徑。然而,作為當前粵東西北工業化的主要載體,目前的產業轉移園區在發展中仍然存在園區建設與城市拓展脫節的突出問題,表現為缺乏組織定位、發展定位、產業定位和功能定位。園區規劃與城市新區規劃開發脫節,存在「兩張皮」現象,不能相互融合和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園區建設缺乏城市開發在城市功能、公益事業、服務體系等方面的配套和支撐。與此同時,園區建設中過度依賴地方政府單一的融資和建設主體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在中央政府清理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和國家信貸政策收緊的背景下,園區原有的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通過銀行信貸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融資模式面臨嚴峻挑戰。這種狀況已成為園區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障礙,同時使園區在連結工業化和城鎮化方面的功能不能得到充分發揮。
產業發展功能與城市發展功能緊密結合是工業園發展極具競爭力的模式
從國內外工業園區的發展歷程看,隨著技術發展和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化進程加速,園區的發展從早期的傳統工業園區到高新技術科技園和生態工業園等,已經進入了產業新城的時代。產業新城的模式不僅表現為人才、技術、資金高度密集,開發了創新的產業模式,而且具備完善配套,是集居住、辦公、商業、休閒娛樂為一體的都市綜合體。它不是單一的產業集聚區,而是聚集了生產、生活、服務為一體的微型城市體,使產業發展功能與城市發展功能緊密結合。這一模式在國內外都已有不少成功案例,成為工業園發展極具競爭力的模式。從國際上看,新加坡裕廊工業區被認為是亞洲工業區中一個成功典型。蘇州工業園則是國內工業園發展的典範。
著力建設產業新城
對於粵東西北地區來說,當前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協調互動發展,需要在城市空間布局方面進行重新調整,把產業園區的空間定位與城鎮化的發展結合起來,著力建設產業新城。從未來三大區域的城市空間形態發展來看,城市的中心—邊緣結構勢必將轉變為多核心結構,邊緣的部分優勢地區將得到開發,產生了城市(鎮)群的經濟基礎,並形成了由中心城市向低等級城市(鎮)逐步擴散發展的城鎮等級體系。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新階段一方面要求粵東西北產業轉移園區的建設要有新型城鎮化的視野,這意味著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的發展要以城鎮為依託,在產業園區的建設中充分利用城鎮的支持系統和基礎設施,以及城鎮的生活服務和文化娛樂設施。另一方面,粵東西北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要有利於產業園區和工業化的提升。根據這幾個區域產業轉移園區普遍存在「一園多片」的現實,在城鎮體系建設中,應著重培育區域內主要交通走廊沿線、中心城市周邊新的或次級經濟增長極,發展重點城鎮,形成若干「點—軸」開發軸線,在經濟發展中變單極驅動為多極驅動;當城鎮化集聚與擴散並行出現後,除加強中心城市的創新體系和現代化服務設施建設外,還要注重在中心城市外圍形成與中心城市有密切交互作用的郊區,與中心城市共同構成分工明確、有分有合的都市區,從而為新階段的工業化和產業園區建設提供良好的空間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