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漸熱,啤酒消費也進入旺季,在關注啤酒質量的時候,你是否留意過啤酒瓶的保質期?近幾年,各地頻現啤酒瓶爆炸傷人事件,其中普遍存在的啤酒瓶「超期服役」問題難辭其咎。尤其是多次回收、反覆使用的啤酒瓶比新瓶更易爆裂。
9歲「高齡」啤酒瓶仍在用
按照啤酒瓶標準,國家建議啤酒瓶回收使用期限為兩年。
在樂購、物美等大型超市的啤酒貨架上,新京報記者發現,大部分酒瓶為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生產的新瓶,但仍有一些生產於2010年、2011年、2012年的啤酒瓶「超期服役」,主要涉及青島、燕京兩個品牌,「年齡」最大的酒瓶超出國家建議使用期限已有3年。
而在一些社區商店和菜市場裡,「超期服役」的高齡酒瓶更加普遍,幾乎隨處可見。從菜市場、社區便利店等隨機抽取的50瓶啤酒樣品中,有24個啤酒瓶超過兩年的建議使用期,接近半數。相關行業資訊可查詢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啤酒瓶行業市場競爭力調查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
其中,超過使用期限五年,即生產於2006年、2007年、2008年的「高齡」酒瓶10瓶,占到隨機抽取樣本的20%。記者看到最早的燕京2006年生產的啤酒瓶,至今已有9歲「高齡」,超出建議使用期7年之久。
這些「超齡」瓶子大多存在明顯磨損、老舊的情況,一些瓶身已出現多處明顯劃痕,酒瓶底部和頸部的較突出部位,出現較深的白色圈狀劃痕。
隨機詢問十餘位購買啤酒的市民,他們均表示,買啤酒時從未關注過酒瓶的生產日期。對啤酒瓶底部標的玻璃瓶「生日」,以及國家在19年前出台的「啤酒瓶回收使用期限為兩年」,受訪市民也表示並不知情。
回收瓶很難按年份區分監管
為何菜市場、社區小店等啤酒瓶「超期服役」現象遠遠多於大型商超?
有人曾猜測這是廠商針對不同渠道而銷售不同年份和包裝質量的啤酒,為躲避大型商超的嚴格進貨監管,而將超齡瓶啤酒賣給小店。
但一位國內知名啤酒廠商相關負責人對記者明確解釋,這當中不存在因銷售渠道不同,而提供酒瓶年份不同的啤酒。
因為「生產啤酒時,所有酒瓶都是混在一起使用,不會按照年份分開;之後的包裝和銷售環節,也不可能花人力、物力去人為分開。」這位負責人說,兩年的回收使用期限只是國家建議性標準,而非強制性標準。企業使用超出建議年限的酒瓶,並不違法,因此沒有必要花大量人力、物力去人為分銷不同使用年份的啤酒瓶。而且,如此大量的回收瓶,技術上也很難做到按年份區分使用。
一位駐物美超市的燕京啤酒銷售代表向記者透露,小店所銷售的明顯有磨損的「高齡」瓶裝啤酒,可能並非原廠生產的真名牌,「可能是一些小廠回收舊酒瓶灌裝的」。消費者若發現一些小商店或小飯店所售的啤酒中大量酒瓶年份過久,或瓶身有嚴重磨損或破損的,要謹慎購買。
國家現行啤酒瓶標準起草人、全國日用玻璃標準化制定委員會秘書處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表示,市場上的很多啤酒瓶並不是定點回收,生產年份和已使用次數很難進行統計和監管。
專家指出,當啤酒瓶處於劇烈晃動或高溫情況下,瓶內液態二氧化碳會迅速汽化,瓶內氣壓達到一定程度時,酒瓶就可能爆炸。而啤酒瓶在裝卸、運輸過程中容易造成磨損,多次重複使用以及陽光暴曬等,都會導致玻璃材質老化,影響回收瓶的承壓能力。因此,多次回收、反覆使用的啤酒瓶比新瓶更容易爆裂,安全性能較低。
5月8日,國家標準委農業食品標準部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現行《啤酒瓶標準GB4544-1996》已實施近20年,太過老舊,一些標準已不適應當前的行業發展,因此國家有關部門正在徵集意見,以對老標準進行修訂。但是否將對啤酒瓶使用年限進行修訂或增加強制性條款,該負責人表示相關修訂標準尚未確定。
專家建議消費者,購買啤酒時,除要仔細查看啤酒本身的保質期外,還要注意酒瓶底部標註的酒瓶生產年份。儘量選擇劃痕少,生產日期在兩年以內的啤酒瓶,並在搬運啤酒時,減少搖晃和啤酒瓶間的碰撞,儲存在陰涼處,避免高溫、暴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