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市面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進口食品,那麼進口食品是不是就是好的呢?其實,進口食品火爆的背後,亂象也層出不窮。
消費升級帶動進口食品大幅增長
我國居民對進口食品需求逐年增加。據國家質檢總局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進口食品已達482.4億美元,10年間增長了4.2倍,年均增長率達17.6%。
2014年,我國進口食品中,食用植物油、乳粉、肉類、水產品等大宗產品進口量分別達854.1萬噸、149.9萬噸、279.2萬噸、334.8萬噸,2014年,我國從192個國家或地區進口的食品3514.1萬噸、482.4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7.9%、7.3%和3.3%。其中進口食品貿易額列前10位的分別為:歐盟、東協、紐西蘭、美國、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俄羅斯、阿根廷和韓國;乳製品、油脂及油料、水產及製品、肉類、糧谷製品、酒類、糖類、飲料等為主要進口食品種類。
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表示,進口食品的大幅增長主要源於國內的消費升級,消費者由吃飽向吃好轉變;由於國內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導致部分消費者盲目崇拜洋貨。
同時,隨著電商的興起,各大電商平台都圍繞進口食品進行一系列的營銷,價格戰也此起彼伏,拉低了與國內食品價差,這也進一步培育了潛在消費者。
朱丹蓬還表示,按照目前的發展勢頭,進口食品的增長仍將延續,未來幾年增長率還將保持在兩位數。
調查篇
國產食品冒充進口食品
不過,在進口市場火熱的背後,也存在不少亂象,讓消費者難辨真假。
在京城一家臨街進口食品店,很多涼果類、堅果類食品都喜歡打著「美國」、「泰國」、「紐西蘭」等旗號銷售。然而,仔細查看標籤,這些產品卻多數產地為中國內地。
朱丹蓬介紹,市場上普遍存在著國產食品「張冠李戴」混充進口食品的現象。在部分超市里,有一些所謂的「進口」食品,實際上是由國內廠商進行包裝和經銷的策略,包裝上有
詳細的中文標註和生產地址,此類產品應屬於國產商品,但卻被擺在進口食品貨架上當進口食品賣。超市銷售人員解釋,「有的食品是在國內生產,但生產配方或者原材料是國外的,所以也應當作進口食品出售。」
記者了解到,國內市場上出售的「進口食品」大致歸為三類:第一類是產地在國外,由國內經銷商粘貼中文標識並在國內銷售,外包裝沒有國內的衛生許可證號;第二類是原料由國外廠家生產,國內廠商進行包裝和經銷,包裝上對產品的成分、配料等有較詳細的標註,有國內的衛生許可證號;第三類是包裝上是以外文為主,由國內的廠家進行分裝,沒有國內的衛生許可證號。這其中,只有第一類是真正意義上的進口食品,第二類屬於國產食品,第三類則無法確定,可能是進口食品也有可能是冒牌貨。
朱丹蓬透露,在廣東等沿海省份某些地區有山寨進口食品的一條龍服務,但從食品的外包裝上基本上無法分辨。
標註混亂讓人看不明白
之所以消費者會被一些「山寨進口食品」欺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進口食品的包裝上多為外文,普通消費者很難看懂,全憑進口食品的中文標籤來了解信息。但記者發現,很多進口食品的標籤標註存在不規範的現象,讓消費者很難獲得準確信息。
朱丹蓬介紹,食品標籤如同食品的一個窗口,進口食品尤其如此,消費者需要通過中文標籤一目了然地了解食品的真實屬性。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一些進口食品專營店或專櫃的進口食
品並沒有貼上中文標籤。當記者對進口商品是否應該有中文標籤提出疑問時,店家幾乎都以「這是原裝進口的」作為回應。
相比一些專營店裡標籤「稀里糊塗」的現象,很多大型超市開設的進口商品專門貨架就好了許多。在一家大型連鎖超市進口食品區,記者在食品的外包裝上看到中外文兩種標籤,且食品名稱、配料、原產地、經銷商等信息一應俱全。超市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裡的進口食品必須貼中文標籤才能上架。
朱丹蓬表示,根據我國頒布的《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
一個進口食品標籤必須體現的信息有:食品名稱、配料表、配料的定量標示、淨含量和規格、日期標示、貯存條件、原產國國名或地區區名(如香港、澳門、台灣)以及在中國依法登記註冊的代理商、進口商或經銷商的名稱、地址和聯繫方式,對於輻照處理過的食品應在食品名稱附近標示「輻照食品」,對使用輻射處理過的原料,應在配料表中標明,對轉基因食品的標示應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另外,按照要求,食品標籤中外文需一一對應。
超市電商多設進口商品銷售區
10月22日,記者走訪了京城一些銷售進口食品的零食店、超市。在市區一家大型量販超市內,單獨劃出了一塊區域銷售進口商品,數排相連的貨架上滿滿擺放著來自美國、德國、日本、韓國、泰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近十個國家的進口食品。種類很是豐富,包括奶粉、橄欖油、飲料、餅乾糕點、巧克力、方便麵等。
「前兩年,進口食品的品種大約只有十幾種,現在已經達到近百種了。」超市銷售人員介紹,目前該超市的進口食品以牛奶和餅乾糕點、飲料等零食類商品為主,該銷售人員說:「隨著種類的增多,現在的進口食品價格已經比以前便宜不少了。」
不僅在商超和臨街進口食品店,如今大型購物網站基本個個都在力推進口食品。目前,京東網、天貓超市、淘寶、中糧我買網、1號店等網站都在經營進口食品。
記者打開一家大型電商的主頁,在「商品分類欄」中就能見到「進口食品、進口牛奶」一項,進入該子網頁能看見銷售內容涵蓋了進口牛奶、酒類、餅乾糕點、糖果及巧克力、水及飲料、大米麵食等十三個品類。
記者發現,不少網店都推出了購買進口商品的優惠。如一家網站推出的優惠有很多,10月1日至10月31日期間進口巧克力買一送一,9.9元1L統一價格的進口奶;10月31日前購買進口餅乾第二件5折等。
家住朝陽區的李小姐告訴記者,以前購買進口食品只是嘗鮮,現在已是標準的進口食品網購達人,從零食、牛奶、糧油等,只要是看到價格優惠,我就放進「購物籃」。「國內食品總是有安全事件,國外食品相對安全些,有些味道也比較特別,而且現在電商進口食品促銷很多,價格也不貴。」
保質期臨近卻無提示
選購進口食品,還有一項需要特別留意的就是保質期。由於從國外運輸過來,很多產品可能已經臨近保質期。
在大型超市里,記者都在外文包裝的進口商品上看到了明顯的中文標籤,標籤所需信息一應俱全。那麼,這些大型超市裡的進口食品就一定可靠嗎?由於有些進口食品鮮有人問津,不僅外包裝看起來相當「滄桑」,保質期限也更是已經臨近。
在一家大型超市,記者發現其中一盒價值40元的義大利橄欖油(禮盒裝)的保質期只到2015年12月3日,食品還有一個多月就要過期,再拿起幾盒同一式樣的橄欖油,均快到保質有效期。超市售貨員對此解釋道,產品已經準備下架,只是下架程序比較繁瑣還沒來得及做,所以依然在貨架上出售。
事實上,對於「臨界食品」,國家有關部門曾明確提出:商家對即將到保質期的食品應當集中陳列或向消費者作出醒目提示。
進口食品也有安全問題
日前,國家質檢總局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副局長畢克新公布數據,今年上半年,全國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從57個國家或地區的進口食品中檢出不符合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法律法規要求的進口食品共1255批、4960噸,其中近一半出現食品添加劑超標、微生物污染、污染物超標問題。
畢克新表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共檢驗檢疫進口食品2035.2萬噸,其中不合格進口食品主要種類為:飲料類、糕點餅乾類、糧谷及製品類、糖類、水產及製品類、酒類、乳製品類、調味品類、干堅果類、茶葉類,占檢出不合格進口食品總批次的85.3%。
不合格進口食品的主要原因是:食品添加劑不合格、微生物污染、品質不合格、標籤不合格、證書不合格、污染物超標、貨證不符、包裝不合格、非食用添加物、轉基因成分等。其中,食品添加劑超標、微生物污染、污染物超標較為突出,占檢出不合格進口食品總批次的48%。
令人注意的是,在國家質檢總局近日發布的新一輪進境不合格食品信息中,就有多批次食品因添加劑超標或腐敗變質被
銷毀或者退貨。從法國進口的愛樂薇超高溫滅菌稀奶油因產品變質被銷毀;從泰國進口的小浣熊調味海苔棒因菌落總數超標被退貨;從西班牙進口的凍格陵蘭比目魚尾因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磷酸鹽被銷毀;從紐西蘭進口的冷凍去骨牛肉腐爛變質;從日本進口的可口可樂罐裝紫葡萄味碳酸飲料因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苯甲酸被銷毀……
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專家阮光鋒表示,進口食品不一定就很安全,消費者沒有必要盲目崇拜進口食品。
海外代購食品維權難
打開微信的朋友圈,不少人被代購的奶粉、鈣片、維生素、蜂膠等各種食品信息廣告刷屏。
「我從朋友那買過加拿大蜂蜜,味道也一般,但食品包裝全是英文,自己也看不懂,誰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會不會吃出問題」,市民周小姐說。
朱丹蓬介紹,在網絡或微信朋友圈做代購進口食品的人,大部分都是代理,所以很有可能賣家自己也不確定產品的貨源和質量是否真有保證,難免有黑心商販用假產品換個「新包裝」混進市場,以假亂真、以次充好。
同時,網上代購境外進口食品一旦產生糾紛,不僅維權流程長,而且舉證、快遞產品都很麻煩,維權的成本會相當高。
阮光鋒也表示,一些含有不明
成分的進口食品通過海淘、代購等方式流入國內。這類食品中往往含有國內不常見的成分,有些成分甚至缺乏相應的中文譯名。根據相關國標規定,若某種成分屬於國內未經批准使用的成分,進口商需向衛生部門申請該成分為「新資源食品」,經衛生部門審批通過後方可添加使用。這也無形中增加了食品安全的風險係數。更多相關行業資訊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食品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