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準備,全國碳市場將於明年啟動運行,相關制度安排探討也隨之成為「碳圈」的熱點。早在2016年1月,發改委就已正式印發《關於切實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重點工作的通知》,對全國碳市場建設作出了統一部署,要求確保2017年啟動全國碳市場。顯然,2016年已成為碳市場從「試點」走向「全國」的關鍵年度。
全國統一碳市場已進入啟動前的「備戰衝刺期」。《經濟參考報》記者從9月24日至25日召開的2016中國碳交易市場發展論壇上了解到,經過前期摸家底和能力建設,碳排放配額分配工作有望在10月啟動,並在明年上半年完成。在2020年之前的初期運行階段結束之後,將會降低門檻擴容,並徵收碳稅,目前相關部門正在研究啟動碳稅的前期準備工作。
2013年,在國家發改委的批准下,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和深圳等七省市開展了碳交易試點。據了解,截至2015年12月,七個碳交易試點市場共納入企事業單位2000多家,年發放配額總量約12億噸,累計成交量逾4800萬噸二氧化碳,累計成交額超14億元,市場價格在12至130元/噸二氧化碳間波動。
「整個廣東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平台建設是優秀的,但是目前成交量在萎縮,價格也從每噸60元下降到20元左右,有償競拍也沒那麼積極。」中山大學地球環境與地球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坦言,背後的問題首先是碳核查太松,供過於求。同時,交易平台直接和控排企業掛鉤博弈,中間缺少緩衝環節。此外,政府干預太多。
以市場化手段促進減排目標達成的全國碳市場建設被寄予厚望。2015年12月聯合國氣候大會召開前,中國明確提出計劃於2017年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第一階段將涵蓋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等重點排放企業,門檻在年標煤消耗量1萬噸以上。據透露,新能源汽車的配額也將被納入碳市場的管理。
「從2014年到今年年底,是全國碳市場的準備階段,主要是完成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的法律法規和配套的細則、技術標準制定,組織歷史數據的報送核查,初始配額分配的方案研究以及地方開展相應的能力建設,目前全國已有九個碳交易中心。」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蔣兆理介紹說。
按照目前的思路,全國碳市場採用兩級分工的模式,也就是中央層面確定排放總量和配額分配方法,省一級層面管具體分配、履約監管,除了新能源汽車以外,各省對免費配額的分配保留一定權利。目前配額免費分配採用基準線和歷史的強度下降法兩種方法,主要以現貨為主。
據透露,經過前期摸家底和能力建設,今年10月國家發改委將啟動全國碳市場的碳排放配額分配工作,到2017年的一季度或者二季度即可完成,啟動運行。
2020年以後是全國碳市場的第二階段,即完善和拓展階段,擴大參與企業範圍和交易產品,發展多元化交易模式。「納管範圍擴大到八大行業之外,門檻降低到年消費標準煤5000噸。同時我們正在跟相關部門積極研究,啟動碳稅的前期準備工作,這意味著沒有加入碳排放權交易的企業也要徵收碳稅。」蔣兆理透露,希望到2020年以後免費配額分配都採用基準線法,而且期貨交易的品種也進入碳市場。
目前,國內各試點的碳價約15至30元/噸。國家發改委初步估計,從長期來看,300元/噸的碳價是真正能夠發揮低碳綠色引導作用的價格標準。如果以當前七個試點地區的碳價平均標準來測算,全國碳市場現貨交易規模可能會達到12億到80億元。如果考慮碳期貨進入碳市場,規模將放大到600億到4000億元。
隨著綠色金融體系構建加速,碳金融市場亦將迎來多重利好。前述《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指出,要發展各類碳金融產品,促進建立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有國際影響力的碳定價中心。有序發展碳遠期、碳掉期、碳期權、碳租賃、碳債券、碳資產證券化和碳基金等碳金融產品和衍生工具,探索研究碳排放權期貨交易。更多相關行業碳行業資訊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6-2021年中國碳錳鐵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