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養老問題是我國接下來要解決的大事,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推動外,也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參與。
進一步推動養老服務業發展,在政府「保基本、兜底線」的基礎上,必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降低准入門檻,積極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業,創新服務供給方式;還要加快研究產業規律,推進養老服務業制度、標準、設施、人才隊伍建設,著力破解養老服務業發展難題,健全市場規範和行業標準,確保養老服務和產品質量,營造安全、便利、誠信的消費環境。
養老服務業是關係億萬群眾福祉的民生事業。中央全面深改領導小組會議第二十八次會議要求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業。同時,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若干意見》,其中明確指出,養老服務業是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要降低准入門檻,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業,推動公辦養老機構改革,繁榮養老市場,提升服務質量,讓廣大老年人享受優質養老服務。
「中央提出『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中國的養老服務市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完全讓政府和納稅人兜底是不可能的,養老資源需要有一個合理的配置。」10月12日,中國老齡研究中心副主任黨俊武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不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對於養老服務業發展的理念早已發生了根本轉變,不僅從注重事業發展向事業+產業協同發展、全面開放市場轉變,而且也意識到了老齡產業發展需要多種市場主體共同參與。
2016-2021年中國養老服務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顯示,我國對於養老服務業的發展規劃思路已經從單純的事業,逐漸過渡到事業+產業,並正式向全面放開進軍了。
養老服務業是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國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主要由公辦養老或醫療衛生機構來滿足,作為一項事業來發展,其產業特性沒有得到充分開發。近年來,在多重政策引導和市場需求激發之下,我國養老服務業快速發展,已初步形成了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龐大的老年人口、巨大的市場潛力,為養老服務業的發展帶來了廣闊的市場空間,老年生活照料、產品用品、健康服務、體育健身、文化娛樂、金融服務、老年旅遊等養老服務業近年來不斷升溫。有數據顯示,我國老年產業的規模到2020年和2030年將分別達到8萬億元和22萬億元,對GDP拉動分別達到6%和8%。儘管如此,當前養老服務和產品供求矛盾嚴峻、市場發育不健全、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依然十分突出,老年群體多層次、多樣化的服務需求無法得到充分滿足。
進一步推動養老服務業發展,在政府「保基本、兜底線」的基礎上,必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降低准入門檻,積極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業,創新服務供給方式,逐步使社會力量成為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主角」。完善相關規劃和扶持政策,營造平等參與、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滿足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讓養老服務業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截至2015年底,我國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22億,約占總人口的16.1%;65周歲以上老年人1.43億,約占總人口10.5%。人口老齡化的加深,使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急劇增長,養老問題日益成為影響國計民生的重大戰略問題。
其實,從民政部「十三五」規劃提出的養老服務業全產業鏈條的發展思路中可以看出,我國養老產業正在從簡單地解決老年人需求向創造一個新的產業、經濟增長點的方向邁進,在產業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擁有巨大市場潛力的養老產業鏈,既有產品,又有服務還有產業園區等投資渠道,正在從以往粗放、單純勞動密集型向勞動、技術、資本密集型複合發展轉型。
「我們曾經做過一個測算,老齡產業市場在2030年將占GDP的五分之一份額,2050年將占三分之一,總量將達百萬億量級。」黨俊武表示,老齡產業市場巨大,這裡面不光包含養老服務市場,同樣包括金融、產品等幾個方面的內容。
同時,從國務院近年出台的文件中就不難看出,價格改革、土地供給調整、政府行政體制改革等相關工作也都在為推動養老市場成形發力,尤其是政府開始努力劃清政府、市場、社會三者邊界,將因為歷史原因政府越位、過度承擔舉措收回來,讓位給市場等,都是觀念變化的具體表現。
據了解,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了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隨著養老服務市場的全面放開,老年人多元化的養老服務需求將進一步得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