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服務指的是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務,滿足其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本需求。從養老服務產業市場前景分析來看,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養老產業需求日益凸顯。養老服務已經成為老齡化社會的基礎性公共服務。
《關於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養老服務業是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要降低准入門檻,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業,推動公辦養老機構改革,繁榮養老市場,提升服務質量,讓廣大老年人享受優質養老服務。
「中央提出『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中國的養老服務市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完全讓政府和納稅人兜底是不可能的,養老資源需要有一個合理的配置。」10月12日,中國老齡研究中心副主任黨俊武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不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對於養老服務業發展的理念早已發生了根本轉變,不僅從注重事業發展向事業+產業協同發展、全面開放市場轉變,而且也意識到了老齡產業發展需要多種市場主體共同參與。
我國對於養老服務業的發展規劃思路已經從單純的事業,逐漸過渡到事業+產業,並正式向全面放開進軍了。
2016-2021年中國養老服務產業市場運行暨產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顯示,近年來,各級政府提供的養老服務開始不斷強化「托底」職能,同時各種面向市場的養老服務項目愈發受到社會資本青睞,成為了民企投資的新方向。
不過,隨著改革進程的發展發現,我國養老需求開始大規模爆發,並越來越趨於多元化、專業化、市場化,國全面放開養老服務業市場只差捅破最後的一層「窗戶紙」,而本次中央全面深改小組會議審議通過的新政和表態,也相當於我國終於徹底變革了傳統的養老產業發展思路。
「全面放開有三個方面的表述:首先,中國的養老服務市場是世界上最大的,養老資源最好的配置還是以市場經濟的方式,必須放開。其次,多年來,我國的養老服務大都由政府兜底,也就是作為事業層面進行規劃,但發展至今,有大量的中高收入以上的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要通過市場機制來滿足,同時,收入比較貧困的老年人由政府兜底,其實,這部分也可以通過政府購買的方式採取市場化的配置。最後,我國養老市場雖然已向國外資本放開,但就目前來看,並沒有實際的政策落地。」黨俊武表示。
其實,為了放開養老服務市場,各地政府也一直在進行鋪墊。
以北京為例,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介紹,對於北京,政府力推養老向更加產業化、市場化方向發展的典型案例就是對公辦養老機構進行市場化改革,推行公辦民營和公建民營等新模式。這一新政的出台就旨在調整公辦養老機構此前出現的部分畸形運營問題,比如又有政府補貼又在市場上參與競爭等現象,就沒有傳遞出正確的產業發展信號。
就此,黨俊武表示,養老服務市場發展起來以後,勢必產生充分的競爭,價格會降低,質量會提高,老百姓是最大的受益者,有了這麼一個機制存在,可以滿足人民對養老服務的新期待。
截至2015年底,我國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22億,約占總人口的16.1%;65周歲以上老年人1.43億,約占總人口10.5%。人口老齡化的加深,使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急劇增長,養老問題日益成為影響國計民生的重大戰略問題。
其實,從民政部「十三五」規劃提出的養老服務業全產業鏈條的發展思路中可以看出,我國養老產業正在從簡單地解決老年人需求向創造一個新的產業、經濟增長點的方向邁進,在產業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擁有巨大市場潛力的養老產業鏈,既有產品,又有服務還有產業園區等投資渠道,正在從以往粗放、單純勞動密集型向勞動、技術、資本密集型複合發展轉型。
「我們曾經做過一個測算,老齡產業市場在2030年將占GDP的五分之一份額,2050年將占三分之一,總量將達百萬億量級。」黨俊武表示,老齡產業市場巨大,這裡面不光包含養老服務市場,同樣包括金融、產品等幾個方面的內容。
同時,從國務院近年出台的文件中就不難看出,價格改革、土地供給調整、政府行政體制改革等相關工作也都在為推動養老市場成形發力,尤其是政府開始努力劃清政府、市場、社會三者邊界,將因為歷史原因政府越位、過度承擔舉措收回來,讓位給市場等,都是觀念變化的具體表現。
據了解,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了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隨著養老服務市場的全面放開,老年人多元化的養老服務需求將進一步得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