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國家出台了《關於深化民航國內航空旅客運輸票價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從11月1日起,800公里以下航線、800公里以上與高鐵動車組列車形成競爭航線旅客運輸票價交由航空公司依法自主制定。
這是繼去年放開了600公里以下短途航線旅客票價之後,近日中國民航局和國家發改委又將市場調節價航線範圍的進一步擴大。
針對不少媒體認為此政策將會導致機票漲價的猜測,資深民航專家林智傑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採訪時表示:「通知的出台將使得航企在調整票價上靈活性更大,可以在旺季適當提高票價增加利潤,而淡季給出更低的折扣,有利於與地面交通競爭。」不過,因為要與地面交通競爭,即使放開這類航段的票價,航企也不能大幅提價。
企業每航季調價不超10條
據通知顯示,航空公司制定、調整市場調節價航線具體票價種類、水平、適用條件,應當至少提前7日向社會公布,並通過航空價格信息系統抄報民航局、國家發展改革委。
同時,航空公司上調市場調節價航線無折扣的公布票價,原則上每航季不得超過10條航線,每條航線每航季票價上調幅度累計不超10%。上述航季分為夏秋航季和冬春航季,具體起止日期由民航局規定。
林智傑告訴記者,該通知是在一系列改革政策的推動下出台的。「在國家推動簡政放權,推動資源配置中市場起決定作用的主導思想以來,民航局陸續做了一些事情,包括機票價格的改革,航權航線審批的簡化等,短途機票價格在去年便有過一輪調整,這一次是進一步推動了這一項工作。」
記者留意到,早在去年1月,中國民航局和國家發改委便進一步放開101條相鄰省份之間、與地面主要運輸方式形成競爭的600公里以下短途航線旅客票價。
而根據此前公布的《中國民用航空局關於推進民航運輸價格和收費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將積極有序推進民航運輸價格市場化改革,逐步擴大國內航線客運票價由航空公司自主制定的範圍。到2017年,對已經形成競爭的國內航線客運票價由政府指導價改為市場調節價,同步健全價格行為監管規則;到2020年,國內航線客運票價主要由市場決定的機制基本完善,科學、規範、透明的價格監管制度基本建立。
面臨鐵路競爭難飛漲
隨著近年我國民航國內航線定價權逐漸放開,能否實現旅客和航空公司的雙贏?
在林智傑看來,首先,這對於航空公司來說是有利的。特別是在黃金周、春節等旺季時,航企可以適當提高票價,從而能夠在淡季給出更低的折扣,而平時的公商務旅客全價票也能增加企業利潤,幫助航空公司更好地與地面交通競爭。
不過,林智傑進一步分析認為,這對於航企總體利潤的影響較小。「一是800公里以下航線、800公里以上與高鐵動車組列車形成競爭航線對於航企來說占比不是很大;二是航企能漲價的航線也不多,原則上每航季不得超過10條航線;三是就算漲價也不能全部賣全價票,只有在旺季和公商務旅客方面才能賣全價票。」
據飛常准統計,9月國內總航線數量為3913條,800公里以內航線1371條,占比35.04%。但春秋航空新聞發言人張武安表示,這次通知的出台對于飛長航線的航企沒有什麼影響,像春秋航空前幾年就已經取消了800公里以內的航線航班,現在都主要在飛長航線和國際航線,其中20%以上的航線都是1200公里以外的。「不過這可能會造成支線航空公司與地面交通更加激烈的競爭,因為鐵路也實行價格自主制定了。」更多相關行業信息可查閱《2016-2021年中國航空客運市場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
加大航企與地面交通之間的競爭對於旅客來說或是利好消息。而市場調節價航線範圍為什麼是擴至「800公里以下航線、800公里以上與高鐵動車組列車形成競爭航線呢」這兩種呢?
對此,林智傑認為主要是出於保護消費者權益的考慮。「這類航段一般跟地面交通方式是有競爭的,比如高鐵、高速公里、大巴、鐵路等,所以即使放開這類航段的票價,航企也不能大幅提價,所以對旅客出行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
中國民航的運價改革歷程
2004年《民航國內航空運輸價格改革方案》頒布實施,民航運價市場化改革吹響了號角。
2010年 國內航線頭等艙、公務艙票價實行市場調節價。
2013年 31條與地面主要交通運輸方式形成競爭,且由兩家(含)以上航空公司共同經營的國內航線,旅客運輸票價由實行政府指導價改為市場調節價。
2014年 放開相鄰省份之間與地面主要交通運輸方式形成競爭的101條短途航線旅客運輸票價,由現行政府指導價改為實行市場調節價;全部放開民航國內航線貨物運輸價格。
2017年 按照規劃,對已經形成競爭的國內航線客運票價由政府指導價改為市場調節價,同步健全價格行為監管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