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商貿 資訊詳情
新零售業關店寒潮仍持續 業態豐富化線上線下不斷磨合
 零售 2017-01-01 14:24:39

  2016年之於零售行業,是改變和突破的一年。線上線下原有的商業模式被大數據、虛擬科技、人工智慧等充滿未來感的新技術不斷顛覆,消費者購物習慣和購物觀念也隨之發生變化。

  2017年開年不久,阿里巴巴的新零售版圖再下一子,堪稱零售行業又一爆炸性新聞。1月10日早間,銀泰商業(01833.HK)發布公告,宣布接受阿里巴巴的換股通知;與此同時,阿里巴巴要求銀泰董事會向其股東提呈有關通過協議安排私有化銀泰的建議。根據協議,完成建議交易所需的最大現金金額約為197.9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77億元)。

  關店寒潮仍在持續

  2016年伊始,傳統零售業的關店浪潮似乎並沒有得到好轉,這股自2015年開始颳起的關店風在去年依舊來勢洶洶,並且幾乎席捲了實體零售的所有業態。根據聯商網統計數據,2016年上半年,在單體百貨、購物中心以及2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業態中,22家公司共關閉了41家店鋪。

  分業態來看,超市方面,沃爾瑪去年年初宣布全球關閉269家門店,而在中國2016已關10店。百佳超市、家樂福、永旺等企業也先後關閉了一些經營狀況不佳的門店。

  百貨及購物中心的關店狀況同樣也不容小覷。去年下半年以來,外資百貨在中國市場面臨著異常激烈的競爭。日資百貨華堂商場十里堡店、百盛集團太陽宮店不約而同選擇在10月底清場,隨後11月初,英國老牌零售商馬莎百貨宣布全面撤離內地市場。

  至於服飾業方面,昔日的「大眾鞋王」百麗、達芙妮等國內鞋企深陷關店怪圈。根據百麗國際財報顯示,去年6-8月,集團在內地關閉了276家門店,相當於平均每天關店3家。另一「鞋王」達芙妮在過去的21個月裡,淨關店1562家,平均每天都有2-3家路邊店在關閉。

  值得注意的是,國外零售商的日子同樣也不好過。日前,美國梅西百貨宣布由於銷售額一直難以回升,將於2017年年內關閉68家門店,裁員人數高達上萬。德銀1月6日發布報告,稱美國主要百貨商業業績下滑嚴重,全球投資者們正在紛紛撤出。

新零售業關店寒潮仍持續 業態豐富化線上線下不斷磨合

  業態更加豐富化

  儘管關店還在延續,但零售業仍然出現不少令人欣喜的變化。縱觀2016年零售業,前兩個季度行業低迷,市場增速不斷下滑,轉折發生在去年第三季度,下半年開始市場走勢逐步明朗,眾多百貨、超商零售企業財報數據顯示銷售下滑的趨勢趨於平穩,未來逆轉有望。

  2015-2020年中國零售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統計顯示,儘管網上零售異軍突起,但實體模式仍將是全球絕大部分食品零售商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前,家樂福集團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兼執行長唐嘉年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每一種業態都有它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任何業態都不會消亡,但是每種業態都必須不斷創新才能更好發展。

  和君諮詢合伙人、零售事業部負責人丁昀告訴記者,未來體驗感和社交化會是購物中心業態必須增強的環節。「千篇一律的『大盒子』似的購物中心將會逐步被淘汰,以品牌為主導的傳統百貨已經遇到發展瓶頸。」

  近年來,體驗商業被視作在激烈的綜合體項目中殺出重圍的利器。購物中心為了吸引客流,不斷在餐飲、娛樂等方面加強體驗業態,例如引入運動健身房、升級原有的影院體系、加設兒童遊樂園等等。丁昀認為,購物中心選擇加強體驗感無可厚非,但與此同時商品整體的品牌的豐滿度也必須同步增強,店鋪選址及門店陳列也同樣重要。

  廣東流通業商會執行會長黃文杰認為,未來實體商業的發展歷程必定屬於「大浪淘沙」式,經營不善的門店還會持續關閉,現有的購物中心、百貨業必須得不斷推陳出新,在不斷豐富和調整自身業態的同時,還需要和網際網路進行深度融合,「化敵為友」才能成為線下零售業的優勢。

  線上線下不斷磨合

  隨著銀泰商業私有化的啟動,馬雲在去年雲棲大會上提出的「新零售」概念再次引爆行業,受利好消息刺激,1月10日當天零售股集體大漲。

  實際上,梳理阿里系2016年以來的投資動作會發現,阿里巴巴一直在用實際行動推動其零售板塊業務的整合。繼入股三江購物(39.270, 0.96, 2.51%)以後,阿里和蘇寧共同投資的易果生鮮在去年年底宣布接盤永輝超市(5.150, 0.02, 0.39%)賣出的聯華超市。

  毋庸置疑,電子商務這些年來的確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消費潛力。零售專家、上海尚益諮詢總經理胡春才向記者表示,電商的優勢在於容易受到資本的熱捧,而資本則比較看重企業的成長性,因此線上與線下聯合可以形成新的優勢。

  對於阿里此次從銀泰商業的股東成為實際控制人(交易完成後,阿里巴巴將成為銀泰的控股股東,持股比例預計增至74%),丁昀認為,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方便以後對後者進行長期改造,而不用受到其他股東的約束,但他同時指出實體零售業情況十分複雜,不同區域對供應鏈的要求、消費者行為模式不盡相同,兩者結合以後結構效率的優化以及人才的培養需要很長的磨合期。

  首都經貿大學教授陳立平向記者表示,目前業內存在一種悖論,那就是實體零售的下滑是因為企業沒有擁抱網際網路的原因,而在他看來,實際上新零售只是一個技術手段層面的創新,零售業衰退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經營模式出現了問題。

  「我承認新零售是肯定存在的,但針對的是面對新的消費環境下,零售企業所做出的調整行為。例如在一些新技術的推動下,以顧客為中心,去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等等。」陳立平說道。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零售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