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國服務業增加值427032億元(人民幣,下同),占GDP的比重達51.6%,超過第二產業11.1百分點,成為中國第一大產業。那麼服務行業市場前景會是怎麼樣的呢?
通過對服務行業市場前景的詳細分析得知根據人社部主管的《中國組織人事報》,截至 2015 年底,我國共設立各類人力資源服務機構2.71 萬家,人力資源服務從業人員45.1 萬人,行業全年營業總收入9,680 億元,比上年增長了20.13%。
隨著經濟轉型壓力的增大,發展現代服務業一直是近幾屆「五年規劃」的核心要務。「十二五「規劃綱要中第四篇曾單獨就「營造環境,推動服務業大發展」做了詳細闡述,並提出「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營造有利於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和體制環境,拓展新領域,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熱點,推進服務業規模化、品牌化、網絡化經營,不斷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中投顧問發布的《2016-2020年中國現代服務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認為從當前的國內經濟形勢看,經濟轉型壓力相對「十二五」有過之而無不及,預計促進現代服務業大發展仍將成為「十三五」期間助力經濟轉型的核心方向。
中產崛起+人口周期,消費服務業迎來黃金髮展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維持高速增長,隨之而來的是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升,2014年人均GDP已經達到7600美元左右,已經跨入中等發展國家行列。居民收入提升的背後是貧困人口的消失與中產階級的崛起,截止2015年,我國中產階級以上家庭占比約為77.8%。與此同時,我國人口結構特徵的另一變化趨勢就是老齡化的加速,隨著我國1949-70年嬰兒潮2010-30年步入老年,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正加速攀升,人口老齡化和代際更替帶來最顯著的變化就是人的後市場相關需求快速爆發。一方面,隨著現代人生活觀念的轉變,對健康的需求增長帶動體育、健身、美容、醫藥服務等產業需求快速增長。另一方面,新型消費群體如90後的崛起,也將對新興消費帶來巨大提升,如娛樂體育等。參考日本歷史經驗,隨著收入和人口結構的變化,居民消費由實物轉向服務,食品消費占比由1970年的29.0%下降至1989年的19.6%,而醫療、交通、教育、娛樂占比由37.9%攀升至44.3%。
助力產業結構升級,生產性服務業加速崛起。中國製造業已經從粗放增長期進入成熟期,且存在普遍的產能過剩,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將加速從「微笑曲線」的中間過渡到兩端,從製造環節過渡到研發設計、銷售流通環節。早在2014年8月,國務院就已發布《關於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並要求生產性服務業落實情況需要半年匯報一次,可見政策對於生產性服務業的高度重視。根據指導意見,當前生產性服務業重點發展方向主要涵蓋:研發設計、第三方物流、融資租賃、信息技術服務、節能環保服務、檢驗檢測認證、電子商務、商務諮詢、服務外包、售後服務、人力資源服務和品牌建設。
消費性服務業中,可關注市場需求空間大,成長性好的醫療、養老、體育、文化傳媒等領域;生產性服務業中,與製造升級和信息消費相關的智能物流、節能環保服務、檢驗檢測等有望更為受益。
通過對服務行業市場前景的詳細分析得知目前,我國服務業大企業涉及金融、商貿、交通、網際網路服務、文化娛樂、房地產、多元化投資等眾多門類,規模和影響力逐漸壯大,其在產業鏈中的話語權也逐步增強。由於供應鏈、價值鏈、產業鏈等全流程服務理念的普及,網際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低成本、高效率、全方位的服務變得觸手可及,服務業企業得以在提供一站式、打包式、全過程服務的同時,整合產業資源,匯集平台優勢,做優產業格局,正在從產業發展的從屬者向產業資源的整合者轉變。以上便是筆者對服務行業市場前景的詳細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