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農產品市場的規模不斷擴大,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注度也日益提高。然而,近年來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頻發,給消費者權益和社會穩定帶來了挑戰。2024年2月5日,農業農村部公布了12個農產品質量安全典型案例,涉及湖南、安徽、浙江等12個省市,違規內容主要包括違法使用禁限用藥物、常規藥物殘留超標和未按規定開具、收取、保存承諾達標合格證等。這些事件凸顯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嚴重性,也反映出當前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及監管環節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本文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剖析,提出相應的保障措施,旨在為相關部門和企業提供建議,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一)濫用農業投入品和產地環境污染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農產品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農業化學投入品的不合理施用和畜禽養殖未規範排污是當前農產品產地環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一方面,部分農民缺乏安全生產意識,將農產品產量與農藥、化肥等投入品的施用量直接掛鉤,導致農藥濫用現象嚴重。這些化學投入品作為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進入農業生產環境,對土壤和水源等要素造成大規模面源污染,破壞了農業生態環境。另一方面,農村地區的養殖活動也存在忽視生態和環保的現象。由於缺乏有效的排污約束手段,小規模養殖戶往往將糞污堆積於土地之上,破壞生態環境。此外,一些地方為了增加集體收入,對外來企業的污染行為約束力不足,進一步加劇了農業產地環境的惡化。
二、農產品加工環節的問題與漏洞
(二)中小微加工企業和加工小作坊的安全隱患
農產品市場現狀分析顯示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迅速,但以傳統加工模式為主、小型加工企業過多、精深加工領域落後、質量控制體系有待完善仍是普遍存在的問題。與大型企業相比,農產品中小微加工企業和加工小作坊的原材料供應來源更加複雜,原材料品質難以保證。加工環境不良、操作人員健康狀況及添加劑使用規範難以得到有效監管,且當前針對食品加工企業非法添加行為的刑事規制體系仍存在不足。這些問題導致小微加工企業和小作坊的加工產品質量安全狀況令人擔憂,發生食品安全事件的機率遠高於正規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
(三)農產品批發市場及冷鏈等基礎設施不完善
農產品批發市場是鮮活農產品流通的關鍵環節和主要渠道,但當前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在信息不對稱、運營管理、冷鏈設施等方面仍存在不足。賣方往往更了解農產品的生產過程、質量特性等信息,而買方難以獲取這些信息,僅靠外觀或賣方描述來判斷農產品品質。此外,農產品批發市場缺乏嚴格的商戶准入和退出機制,冷鏈設施不足,難以保證生鮮農產品的新鮮度和質量。質量檢測設施缺乏或不完善,部分市場不能有效對農產品進行農藥殘留等關鍵指標檢測,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不健全,存在食品安全隱患。衛生管理較差,廢棄物處理不及時,市場內部環境髒亂差,影響農產品儲存和交易環境。
四、農產品監管環節的問題與漏洞
(四)監管部門監管力度不足、檢測技術相對落後
監管部門的全面有效監管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鍵。2023年,全國市場監管部門完成食品安全監督抽檢6997389批次,發現不合格樣品190872批次,不合格率為2.73%。不合格項目主要包括農獸藥殘留超標、微生物污染等。農獸藥殘留超標的主要原因是相關部門對農藥銷售監管不力,對違規生產、銷售不合格農產品行為的監管及處罰力度不夠,導致高毒禁限用農獸藥流向市場。此外,縣級產品商品檢測中心專業人員缺乏,部分農產品質量檢測標準不夠嚴格或未能及時更新,抽檢比例過低,一些地區缺乏先進的檢測技術和設備,導致潛在質量問題難以被有效檢測和發現。
(一)強化生產管控
開展以安全生產為主題的農民培訓,通過組織農業技術培訓課程和宣講相關法律法規,向農民傳授科學合理使用農藥的知識方法及環保型養殖技術。利用多媒體渠道宣傳濫用農藥和養殖排污的危害及正確處理方式,完善科學用藥和環保養殖的示範基地建設,逐步改變農民傳統用藥觀念,實現養殖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提高農產品市場准入標準,限制農藥殘留超標和養殖排污不達標產品進入市場,促使農民自覺改變不良行為。加強對工業污染的治理和監管,保護農業產地環境。
(二)嚴控加工規範
推進農產品加工小微企業和小作坊標準化生產,加強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日常監管。監管部門應制定嚴格且細緻的監管制度,明確加工各環節的標準和規範,增加不定期突擊檢查和抽檢頻次,利用先進檢測技術和手段嚴格把控產品質量和安全性。建立健全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對違規操作、質量不達標的企業進行嚴肅處理並公開曝光,對表現優秀、合規經營的企業給予獎勵和支持,形成正向激勵機制。引導加工企業完善內部質量控制體系,注重員工培訓,建立質量追溯系統,與第三方質量檢測機構合作,優化質量控制體系。
(三)優化流通環節
建立能夠實現農產品供需信息高效精準對接的農產品信息平台,減少信息不對稱。加大技術投入,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實現農產品供需信息的實時採集、精準分析和智能推送,建立全面的農產品資料庫,為市場交易提供準確參考。搭建線上交易模塊,提供便捷的支付和物流配送服務,簡化交易流程,保證生鮮農產品品質。完善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讓消費者能夠清晰了解農產品的生產全過程。加大對冷鏈物流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引進先進冷鏈技術與設備,擴增冷藏倉庫及運輸車輛規模,滿足市場需求,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四)實施全程監管
改進監管部門協調聯動機制,明確各監管部門的職責與權限,消除職責交叉和監管空白,形成清晰的責任體系。通過建立常態化的信息共享平台,使農業、市場監管、衛生等部門能夠及時、準確地交流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信息,打破信息壁壘,對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預測和評估。制定統一的監管標準和流程,確保在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各環節的監管要求一致性和連貫性。加強跨部門聯合執法行動,形成監管合力,嚴厲打擊違規行為,提高監管執法效率。建立健全監督考核機制,激勵各監管部門積極履行職責,優化協調聯動機制。利用物聯網、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建立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可回溯體系,實現全過程監管。
六、總結
2025年,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依然嚴峻,生產、加工、流通及監管環節均存在諸多漏洞。為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必須強化生產管控,嚴控加工規範,優化流通環節,並實施全程監管。通過開展農民培訓、推進標準化生產、建立信息平台、改進監管機制等措施,可以有效減少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的發生,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促進農產品市場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