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氫能在世界範圍內備受關注,氫能已經納入我國能源戰略,成為我國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和保障國家能源供應安全的戰略選擇。下面進行氫燃料行業發展政策分析。
氫燃料行業分析表示,氫能作為一種可儲、可電、可燃燒的清潔能源,是世界能源轉型的一個重大戰略方向。在氫能和燃料電池發展方面,我國一直緊隨世界已開發國家的腳步,目前基本形成了燃料電池、電堆、氫燃料電池配套研發體系和生產製造能力,並陸續開展了客運、物流等以商用車型為先導的小規模示範推動。
2019年,氫能首次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要求「推動充電、加氫等設施建設」。2019年3月,財政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關於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指出地方應完善政策,過渡期後不再對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公交車和燃料電池汽車除外)給予購置補貼,轉為用於支持充電(加氫)基礎設施「短板」建設和配套運營服務等方面。
前中國加氫站太少,導致燃料電池汽車使用的局限性非常大。作為氫能商業化的關鍵性基礎設施,加氫站的發展決定了燃料電池汽車發展的上限。截至 2018年底,我國仍在運營的加氫站僅23座,過少的加氫站數量非常不利於燃料電池汽車的普及推廣。
作為一種新興的清潔能源,氫能在中國離獲得成本優勢還有很遠。特別是在分布式使用的場景下,由於技術不成熟且產量稀少,燃料電池汽車的生產、維護成本高企,而氫氣的製備、運輸、儲存成本同樣較高,也就提升了燃料電池汽車的使用成本。因此,高昂的成本也成為阻礙我國氫能發展的另一大阻礙。
2019年6月,由國家能源集團牽頭,聯合17家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發起的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創新戰略聯盟發布了《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提出了中國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總體目標。
根據白皮書公布的目標,氫能將成為中國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預計到2050年氫能在中國能源體系中的占比約為10%,年經濟產值超過10萬億元,交通運輸、工業等領域將實現氫能普及應用,燃料電池車產量達到520萬輛/年,固定式發電裝置2萬台套/年,燃料電池系統產能550萬台套/年。以上便是氫燃料行業發展政策分析的所有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