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城市」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與可持續發展現代城市作為一個多元化、多介質、多層次的人工複合生態系統。以下為生態城市規劃市場規模分析。
生態城市是一個經濟高度發達、社會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生態良性循環四者保持高度和諧,城市環境及人居環境清潔、優美、舒適、安全,失業率低、社會保障體系完善,高新技術占主導地位,技術與自然達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有利於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穩定、協調、持續發展的人工複合生態系統。
生態城市建設是生態文明的重要載體,中國生態城市建設是伴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帶來的城市環境日益惡化和人口、資源與環境矛盾日益加劇而產生的。從我國生態城市評價和發展歷程看,我國對生態城市的評價標準經歷了一個從以環境硬體指標為主發展到同時注重人與環境協調發展等軟指標、從簡單到綜合的逐步發展完善的過程。
通過對生態城市規劃市場規模分析,國家先後分三批批准了共計近 300 個智慧城市試點。2013 年 4 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十二五」綠色建築和綠色生態城區發展規劃》,提出:「實施 100 個綠色生態城區示範建設。選擇 100 個城市新建區域(規劃新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生態工業示範園區等)按照綠色生態城區標準規劃、建設和運行,並及時評估和總結,加快推廣。
支持綠色生態城區建設,資金補助基準為 5,000 萬元。」綠色生態城區建設作為引導我國城鄉建設模式和建築業發展方式的轉變,促進城鎮化進程的低碳、生態、綠色轉型的重要抓手,伴隨我國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其意義更加深遠。各地綠色生態城區的探索、示範進入了加快推進階段。
2013 年 12 月,國家發改委聯合財政部等六部委制定並發布了《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方案(試行)》,目標通過 5 年的努力,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生態文明建設典型模式,提出了加大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建成生態文化體系等 8 項主要任務。隨後 2014 年,北京市密雲縣、天津市武清區、河北省承德市等 55 個地區(另福建省、浙江省湖州市也被納入)被批准為開展第一批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
目前我國尚未有對全國生態城市規劃市場規模的權威統計。根據民政部發布的《2015 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截至 2015 年底,全國共有省級行政區劃單位 34 個,地級行政區劃單位 334 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 2,580 個,鄉級行政區劃單位 39,789 個。
除去鄉級行政區劃單位,僅考慮地級和縣級行政區劃單位合計 2,914 個,如果按每個市\縣每年平均僅要開展 1 個生態城市(區)規劃項目、每個項目平均 100 萬元進行保守預測,我國每年綠色生態城市規劃市場規模約30 億元。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長,世界城市化的進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全世界目前已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預計2025年將會有2/3人口居住在城市,因此城市生態環境將成為人類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上便是生態城市規劃市場規模的分析了,需要了解更多關於生態城市的報告請關注2017-2022年中國生態城市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