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隨著全球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關注不斷增加,碳排放管理成為各行業的重要議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之一,積極推進碳排放管理的精細化和標準化。4月1日,國家標準《GB/T32151.25-2024 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要求 第25部分:食品、菸草及酒、飲料和精製茶企業》正式實施,為酒類、食品等行業提供了覆蓋生產全生命周期的碳核算框架。這一政策的實施,不僅標誌著傳統高耗能產業的碳排放管理邁入精細化階段,也為酒企提供了明確的低碳轉型路徑。然而,數據監測能力不足、改造成本高企等問題,仍給行業帶來了挑戰。本文通過對新標實施的分析,探討酒企在碳排放管理中的機遇與挑戰。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跨境支付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新實施的《標準》為酒企的碳排放核算提供了明確的框架,將核算範圍細化為五大板塊:化石燃料燃燒排放、過程排放、廢水厭氧處理排放、購入的電力與熱力排放以及輸出的電力與熱力排放。這一細化不僅涵蓋了酒企生產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還對能源替代技術和餘熱回收提出了量化要求。例如,白酒行業的碳排放核算從制曲、發酵、蒸餾到成品酒出庫的全流程均被納入核算體系,確保了碳排放管理的全面性和精細化。通過這一標準,酒企能夠更準確地核算碳排放,為低碳轉型提供數據支持。
碳排放行業政策分析顯示《標準》要求酒企建立溫室氣體數據質量管理體系,分級管理排放源並制定質量控制計劃。數據管理的精準性和可追溯性成為全生命周期碳核算的核心。例如,化石燃料消耗量需依據GB 17167標準嚴格計量,低位發熱量優先採用實測值,廢水處理環節的甲烷排放需結合污泥清除量和回收量動態校準。這些要求不僅提高了數據的準確性,還增強了數據的可信度和透明度。然而,當前多數酒企在監測設備和技術能力上存在短板,數據偏差風險較高,這給《標準》的實施帶來了挑戰。
儘管《標準》為酒企提供了清晰的低碳轉型路徑,但在實際落地過程中,技術和成本問題成為行業面臨的現實障礙。一方面,數據監測能力不足,酒企需要投入相關的盤查設備,如碳排放精細化檢測設備等,否則數據可能不夠準確,無法真實反映實際情況。另一方面,技術改造成本高企,特別是中小酒企難以承擔蒸餾環節的能源替代投入。例如,醬酒核心產區仁懷市在2021~2023年累計清理退出白酒生產企業632家,淘汰落後產能6.6萬千升,兼併整合681家,白酒生產企業總數減至942家,提前一年實現控制在1000家以內目標。這種「馬太效應」下,產業集群化低碳發展或成破局關鍵,但如何平衡集群協同與市場競爭仍是難題。
國際市場對產品碳標籤的認可度較高,而國內酒企尚未建立成熟的碳足跡認證體系。《標準》雖提供了核算框架,但在國際互認、綠色溢價轉化等方面仍需配套機制。另一方面,消費者對「低碳白酒」的認知仍停留在概念階段,市場教育亟待加強。如何將碳排放數據轉化為品牌競爭力,成為酒企突圍的關鍵。通過制定相關碳排放管理標準,可以推動那些原本不屬於綠色低碳範疇的產品向綠色低碳轉型,助力消費者做出綠色低碳的選擇。
五、總結
2025年,隨著《GB/T32151.25-2024 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要求 第25部分:食品、菸草及酒、飲料和精製茶企業》的正式實施,酒企的碳排放管理邁入了精細化階段。這一標準不僅為酒企提供了明確的低碳轉型路徑,還推動了酒類行業朝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邁進。然而,數據監測能力不足、改造成本高企等問題,仍給行業帶來了挑戰。未來,酒企需要加強數據管理能力,提升監測設備和技術水平,以應對碳排放管理的精準性和可追溯性要求。同時,行業內外需共同努力,推動碳足跡認證體系的建立和市場教育的加強,助力酒企在低碳轉型中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