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參作為多種中成藥的重要原料,市場需求旺盛,年用量不少於 5500 - 6000t,吸引著眾多投資者關注。在玄參種植過程中,施肥是影響產量和經濟效益的關鍵因素之一。合理的氮磷鉀配方施肥,不僅能夠提高玄參的產量,還能增加種植者的收益,對玄參行業投資有著重要意義。
《2025-2030年中國玄參行業市場深度研究及發展前景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指出,試驗選用玄參科植物玄參作為藥材品種。氮肥採用含 N 46% 的尿素,磷肥為含\(P_{2}O_{5}\) 16% 的普通過磷酸鈣,鉀肥是含\(K_{2}O\) 50% 的硫酸鉀。試驗地位於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苟江鎮吉心村岩透底組村,海拔 929.9m,土壤為沙質壤土,地塊平整,排灌方便,前茬作物為辣椒。試驗前土壤有機質含量為 46.7g/kg,全氮 1.55g/kg,有效磷 184.1mg/kg,速效鉀 118mg/kg,全鉀 59mg/kg,全磷 1207mg/kg,pH 值為 5.15 。
試驗共設置 10 個處理,涵蓋無氮區、不同比例的優化施氮區、無磷區、不同比例的優化施磷區、無鉀區、不同比例的優化施鉀區以及氮磷鉀優化區。每個處理設置 3 次重複,30 個小區隨機分組排列,小區面積為\(14.4m^{2}\)(3.6m×4m)。種植時 3.6m 開廂,廂面寬 4m,每個廂面栽玄參 12 行,每行 12 株,每小區共栽 144 株,移栽密度為\(6670株/667m^{2}\) 。
2019 年 2 月 27 日進行整地並取土樣,3 月 4 日規劃小區、開廂,3 月 6 日按照試驗方案施底肥(N 30%、P 100%、K 40%)後移栽玄參。4 月 25 日進行第 1 次追肥(N 35%、K 30%),6 月 3 日進行第 2 次追肥(N 35%、K 30%),11 月 18 日全田收穫並分小區記產。各處理具體施肥用量嚴格按照方案執行。
不同處理下玄參的經濟性狀存在明顯差異。其中,氮磷鉀優化區(處理 10)玄參的塊莖鮮重、乾重均達到最高值,分別為 276g / 窩和 55.2g / 窩,折合理論乾重最高,達\(368.2kg/667m^{2}\) 。處理 9 的塊莖鮮重、乾重和折合理論乾重略低於處理 10,但高於其餘處理。而無氮區(處理 1)的各項指標均最低,折合理論乾重僅\(212.1kg/667m^{2}\) 。這表明合理的氮磷鉀配方優化施用對玄參塊莖的生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產量數據來看,各處理玄參產量以處理 10 最高,折合乾重達\(272.0kg/667m^{2}\) ;其次是處理 9,折合乾重為\(247.5kg/667m^{2}\) ;處理 8 位列第三,為\(244.7kg/667m^{2}\) ;處理 1 最低,僅\(179.3kg/667m^{2}\) ,最高和最低處理產量相差\(92.7kg/667m^{2}\) 。經方差分析,處理間\(F=4.557>F_{0,01}=3.597\) ,重複間\(F=0.287>F_{0,05}=3.555\) ,說明處理間產量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多重比較結果顯示,處理 10、處理 9、處理 8 間差異不顯著;處理 10 極顯著高於處理 1、處理 2 和處理 4;處理 8 顯著高於處理 4,極顯著高於處理 1 。
經濟效益方面,處理 10 產出最高,達\(2720元/667m^{2}\) ,比處理 1 高\(927元/667m^{2}\) ;處理 9 次之,為\(2475元/667m^{2}\) ,比處理 1 高\(682元/667m^{2}\) ;處理 8 第三,為\(2447元/667m^{2}\) ,比處理 1 高\(654元/667m^{2}\) ;處理 1 最低,僅\(1793元/667m^{2}\) 。產投比前三位分別是處理 10、處理 8、處理 9,分別為 1.90、1.75 和 1.69;處理 1 最低,僅為 1.33 。
通過此次試驗可知,在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苟江鎮吉心村種植玄參,且未施用有機肥的條件下,氮磷鉀優化配方施肥效果最佳。即施純氮\(15kg/667m^{2}\) 、純磷\(9kg/667m^{2}\) 、純鉀\(12kg/667m^{2}\)時,玄參產量最高,折合乾重達\(272.0kg/667m^{2}\) ,純收益達\(1291.9元/667m^{2}\) 。從追求單位面積產量和經濟效益的角度出發,大田生產中建議施用尿素\(32.6kg/667m^{2}\) 、普通過磷酸鈣\(50.6kg/667m^{2}\) 、硫酸鉀\(24kg/667m^{2}\) 。不過,氮磷鉀配方施肥比例對玄參種植效果的影響還存在進一步深入研究的空間,未來的研究可以圍繞不同土壤條件、氣候環境下的配方調整等方向展開,為玄參行業投資提供更精準的施肥指導,助力玄參產業實現更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