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公布了一則面向數位相機市場的研究報告。2010-2015年中國照相機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投資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最近一年來數位相機類產品正走向兩個極端。其中以專業單反、微單為代表的可換鏡頭數位相機在亞洲市場增長迅速,但不能更換鏡頭的可攜式數位相機(俗稱卡片機)則銷量大跌,頹勢不減。
一直以來,關於數位相機,市場上鮮有第三方機構進行銷量統計。相比之下,各類有關智慧型手機的分析報告則鋪天蓋地。內容源於需求,這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手機較相機的關注度要大得多。
此次G FK報告顯示,卡片機的市場份額再繼續下降,筆者從行業內了解到的信息也與之類似,有日本數位相機品牌內部人士告訴我,去年國內卡片機銷量同比下滑了一半以上。
縱觀國內的卡片機市場,如今只要1000元不到的價格,就能買到像素非常高的產品。但卡片機的問題早已不是價格高低,而是這種產品已無法適應消費者的需求。當年,卡片機革了膠捲式傻瓜相機的命,就是需求改變使然。如今智慧型手機革卡片機的命,也是如此。
曾經有從事相機經銷的朋友對我說,手機拍照無論採用何種技術,永遠都無法達到卡片機的成像效果。他嘗試簡單描述自己的觀點,指出受機身體積影響,手機的感光元器件面積小,不具備光學變焦功能、廣角畸變嚴重,沒有專門的快門,或者快門手感極差。
在我看來,這些都是實在話。但卡片機的用戶群對成像質量本就沒太高的要求。特別對大多數女性用戶而言,花時間告訴她們什麼是感光元器件、什麼叫廣角,只會起反效果。在她們眼中,可能「美顏」這兩個字就能抵上千言萬語。這也證明了為何「卡西歐自拍神器」能成為卡片機中碩果僅存的代表——— 它以用戶需求為導向,而不是以技術為導向。
或許智慧型手機的成像效果的確不如卡片機,但現實情況是,人們用手機拍照拍得不亦樂乎。在他們看來,便攜、簡單、好玩才是日常拍攝的重點。對比來看,卡片機反而顯得有些技術過剩了。
有意思的是,智慧型手機品牌在拍照功能上的激烈競爭,也讓卡片機當了炮灰。在許多手機的功能介紹中,只要涉及拍照部分,卡片機總會被拉來「墊背」。比如VIVO主打拍照功能的手機X shot,被稱作全球第一款具備光學防抖功能的手機,而光學防抖是卡片機等數位相機產品才有的技術。
又比如HTC one,官方特別強調這款機型使用了UltraPixel超像素技術,犧牲像素數以換取更明亮、更通透的成像畫面。另外還配有雙攝像頭和雙閃光燈,這些都是有實力取代卡片機的重要因素。
除了在智慧型手機大潮中惶惶不可終日外,卡片機的「籍貫」和身份實際上也在加速這類產品的沒落。如今,除了韓國三星外,絕大多數的數位相機都是日本品牌。數十年來,日本電子企業認真做事的態度總是和「固步自封」形影不離,這種特質事實上加速了卡片機的沒落。
和許多日本企業一樣,數位相機品牌也改不了「長線作戰反應慢」的問題。比如相機企業在中國的機構向總部反映稱,現在受智慧型手機的衝擊,卡片機完全賣不動。但日本總部的卡片機團隊依然在研發新品,導致中國分公司明知道結果是徒勞,也只能硬著頭皮去推。
這種情況曾經出現在日式手機身上,近十年來,從東芝、松下,到NEC、夏普,憑藉各自風靡日本市場的絕活,它們都曾在中國市場上紅火過。然而,每當一股潮流過去,這些日本手機品牌在海外市場本土化策略又不成功時,問題就來了。如今除了國際化程度足夠高的索尼外,在日本以外的市場中,日式手機幾乎絕跡。
總而言之,在宇博智業市場研究員看來,卡片機市場繼續萎縮已無法改變,但智慧型手機無法對可換鏡頭數位相機構成直接競爭,加之利潤貢獻高,理應加大力度發展。我的觀點與之類似,但還要再激進些--如果做來做去都做不出像「自拍神器」這種能一炮而紅的產品,還是趁早把精力從卡片機上移走,去做些更有「錢途」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