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 內容詳情
第三方支付行業分析
 支付 2018-07-11 15:53:00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第三方機構網絡支付業務交易規模從 2011 年 9 萬億元增長到 2017年 的143萬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98.5%,網絡支付業務高速發展。以下是筆者對第三方支付行業分析的詳細介紹。

  通過對第三方支付行業分析得知由於移動設備的普及和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提升,現象級產品的出現使得移動支付用戶數大幅增長,移動支付占比迅速飆升。從現有的移動支付的市場格局看,支付寶和財付通占據了絕對份額,支付寶市場份額占比為63.1%,財付通為29%,合計超過90%的市場份額。可見,第三方支付行業集中度極高,目前是支付寶和財付通的天下。

  行業分析

  第三方支付的商業模式及盈利情況

  商業模式:支付服務商將向運營服務商轉變,從精準營銷、金融等服務進行流量和數據變現。

  盈利情況: 支付服務費的費率處於地位,套利空間壓縮。可通過規模優勢盈利,消費類支付的費率最高,是支付機構最重要的收入來源和數據變現渠道。 以支付為基礎設施的商業生態。從支付服務向運營管理轉變,通過營銷管理和金融服務等增值服務變現。

  深耕細分行業的線下B端服務。行業通用的增值服務包括聚合支付、會員營銷管理、發票開具等,每個細分行業會有特定的服務需求。增值服務的提供有助於提升客戶粘性。

  網際網路思維的盈利模式。客戶對增值服務直接付費的意願低,現階段主要通過廣告費(微信公眾號、廣告推送等)收入和金融服務(代理、導流、徵信或自營信貸)變現。

  行業監管

  目前,我國第三方支付的監管機構是中國人民銀行及其分支機構,按照「屬地原則」進行監管。以《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為政策核心,人民銀行為主導,行業自律管理、商業銀行監督為輔。由於第三方支付的迅猛發展,從2014年開始,央行對第三方支付出台了相關政策進行規範,如2015年12月出台的《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明確了第三方支付行業只能是中國支付體系的補充,作為非銀支付機構,小額、便捷是其本質,需要做好客戶信息安全、資金安全,以及風險防範。2016年開始的網際網路金融整治,包含了第三方支付行業,央行出台了《非銀行支付機構分類評級管理辦法》。

  從支付牌照的收緊,到96費改執行,再到二維碼支付的開閘放水,監管部門出台的政策都是針對此前行業亂象的整頓,極大地促進了行業的良性發展。

  業發展趨勢

  1. 申牌通道關閉,行業進入存量洗牌期

  在央行收緊牌照後並採取嚴格續展工作後,市場上目前有 243 張支付牌照支付牌照。從13年底開始,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收購和轉讓已經開始,一直延續至今。目前我們熟知的小米、恆大、唯品會等的支付牌照都是通過收購了第三方支付公司獲取。主要目的是為自己產業內的業務提供便利,同時進行輸出,掌握更多的大數據源。但由於價格不菲,並且有無法續展的風險,預計未來幾年小型第三方支付公司或被大型網際網路或網際網路金融企業收購,收購潮繼續湧現。

  2. C端局勢已定,B端爭奪日漸激烈

  對於中小支付機構來說,雖然備付金統一管理對其「隱性收入」影響較大,C端市場已被支付寶、微信支付等擁有強大消費場景的公司壟斷。因為缺乏場景支撐,B端突破是中小支付機構的一個方向,「支付+」模式已是行業趨勢。具體運作上,支付公司可以紮根垂直細分行業,為產業鏈上的企業提供綜合金融解決方案。通過打造產業鏈閉環,支付公司可以更好的識別交易真實性,從而控制金融風險。

  3. 支付直接利潤空間不大,盈利模式需要多元化

  由於低費率、高度競爭和市場營銷,支付的直接利潤被嚴重壓縮。但支付是商業活動的最後閉環,掌握著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支付也成為網際網路巨頭打造生態系統的核心基礎設施。可以對掌握的數據進行挖掘和應用,衍生出相關的增值服務。支付的盈利模式需要多元化,可能來自廣告營銷、消費金融、財富管理等。

  4. 布局海外市場,金融科技出海繼續成為熱潮

  目前,國內的網際網路和移動支付普及率極高,大型三方支付公司出海是必然,主要通過併購和參股方式實現。中小型公司可能也會在細分市場和領域布局,主要通過設立當地新公司並獲取牌照實現。隨著國內已有成熟的產品和模式,以及境外電商、國人出國旅遊和留學等推動,預計國內第三方支付公司未來將覆蓋更多海外的市場。

  通過對第三方支付行業分析得知隨著我國支付市場快速發展,大數據、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等新技術與金融支付領域融合,技術創新呈現百花齊放態勢,包括 NFC、條碼(二維碼)支付、可信服務平台(TSM)、令牌化技術(Token)、生物識別技術、主卡仿真技術(HCE)等,同時各種新技術的使用逐步發展深化, TSM 平台建設在全國大範圍鋪開,生物識別技術在移動支付領域的應用開始起步,令牌化技術和 HCE 技術被支付行業逐步吸納接受。 新技術的出現為支付市場的高速發展帶來了持續的動力,有力地支持了支付的業務創新和模式創新。以上便是筆者對第三方支付行業分析的詳細介紹了。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支付相關研究報告
支付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