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記者獲得一份最新壽險同業交流數據,其中2014年中國人壽、平安壽險、新華保險、太保壽險、泰康人壽、太平人壽的規模總保費分別為3400餘億元、2300餘億、1100餘億元、1000餘億元、900餘億元和660餘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人壽、平安壽險和新華人壽近期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的保費公告稱,2014年未經審計的保費收入分別為3312億元、1734億元和1099億元。由於涉及上市公司,同業數據僅可供作為部分參考,並不能做投資行為直接依據。
國壽、平安個險新單期繳均超90%
依據同業數據,中國人壽2014年超3300億元的規模保費收入中,個險渠道收入超2000億元,占比60%以上。其中300多億的個險新單中,躉交僅占8%左右;期繳則有超過90%的高比例。
而平安壽險2014年的同業交流數據顯示其2300餘億元(注意:平安公告為1740億元)的收入中,個險渠道收入同樣超過2000億,占比接近90%。400餘億元的個險首年新單中,躉交、短險均只有個位數和兩位數的量級,同樣採取了大賣期繳的戰略,期繳占比與國壽一樣均超90%。
而同業數據顯示的個險新單中,國壽10年期以上保費收入占比超過60%;平安壽險收入此項的占比也同樣高達65%以上。但國壽5年期收入占比達到25%以上;平安沒有這一統計項,而是顯示1-4年期收入超90億,占比超過20%,5-9年期收入占比僅5.6%。
此外,記者從泰康人壽同業數據中發現,其個險新單10年期以上保費占比高過國壽和平安,在85%以上,但絕對值為72億元。也就是說,泰康人壽的個險首年收入82億元,其中躉交7.3億,2-9年期產品收入僅3億元,其餘72億元均為10年期以上產品。規模不大,但結構優於前述兩家行業龍頭。
同業數據顯示,拉開國壽與平安距離的還是在銀保。
據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4-2018年金融保險市場前景分析預測報告數據顯示,2014年,國壽銀保渠道錄得保費收入近1000億元,平安壽險僅為130餘億元。「這屬於業務結構調整的問題,因為要應對前些年積累下的周期,2014年幾百億的躉交還得繼續維持現有的規模。但是在逐年下降,力爭到2016年控制到極少量甚至不做了。」國壽一位高層近期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稱。
「銀保對拉動規模作用非常大,該渠道也便於調節,銀行的支持與限制對保險公司的影響也比較大。」一家排名前十的壽險公司高層對本報記者說。
「國壽歷史上銀保躉交最高到過1300億,2013年約700億,今年和明年要控制在700億以下,市場份額下滑主要是銀保躉交的下降,結構調整有一定成效。」中國人壽總裁林岱仁在近期公開發言稱。
平安個險規模已經追趕上了國壽,從2014年初趨勢初現。
中國人壽2014年1月總保費收入超800億元,根據當月同業數據,國壽分別在個險總保費、個險續期、銀保期繳以及銀保續期繳均呈下滑趨勢。而個險渠道上,平安壽險在個險總保費、新單和續期上的1月數據分別為381億、114億、267億,超過國壽的348億、93億、255億。而根據2013年同業數據,國壽全年個險渠道總保費收入為2004億元,平安人壽為188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