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大廳首頁 市場競爭標籤 制度
2025年制度市場競爭
中國報告大廳

制度行業市場競爭分析報告主要分析要點包括:
1)制度行業內部的競爭。導致行業內部競爭加劇的原因可能有下述幾種:
一是行業增長緩慢,對市場份額的爭奪激烈;二是競爭者數量較多,競爭力量大抵相當;
三是競爭對手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大致相同,或者只少體現不出明顯差異;
四是某些企業為了規模經濟的利益,擴大生產規模,市場均勢被打破,產品大量過剩,企業開始訴諸於削價競銷。
2)制度行業顧客的議價能力。行業顧客可能是行業產品的消費者或用戶,也可能是商品買主。顧客的議價能力表現在能否促使賣方降低價格,提高產品質量或提供更好的服務。
3)制度行業供貨廠商的議價能力,表現在供貨廠商能否有效地促使買方接受更高的價格、更早的付款時間或更可靠的付款方式。
4)制度行業潛在競爭對手的威脅,潛在競爭對手指那些可能進入行業參與競爭的企業,它們將帶來新的生產能力,分享已有的資源和市場份額,結果是行業生產成本上升,市場競爭加劇,產品售價下降,行業利潤減少。
5)制度行業替代產品的壓力,是指具有相同功能,或能滿足同樣需求從而可以相互替代的產品競爭壓力。

制度行業市場競爭分析報告是分析制度行業市場競爭狀態的研究成果。市場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從各自的利益出發,為取得較好的產銷條件、獲得更多的市場資源而競爭。通過競爭,實現企業的優勝劣汰,進而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研究制度行業市場競爭情況,有助於制度行業內的企業認識行業的競爭激烈程度,並掌握自身在制度行業內的競爭地位以及競爭對手情況,為制定有效的市場競爭策略提供依據。


延伸閱讀

中證報:完善「長錢長投」的制度環境是穩住股市的關鍵所在(20241223/07:54)

中國證券報頭版文章報導,完善「長錢長投」的制度環境,當務之急是出台並落實長錢入市配套政策,暢通長錢入市渠道;在投資選擇上,應進一步豐富中長期資金的投資範圍,增強其投資靈活性。在考核「指揮棒」方面,需儘快將三年以上長周期考核機制推廣到各類企業年金、保險機構;在長期投資模式方面,可考慮進一步降低會計核算、償付能力監管等對險資權益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的影響。應大力發展權益類公募基金,著力提升其投研能力,更好創造長期收益。推動寬基ETF等指數化產品創新,為機構投資者提供更豐富的投資產品。進一步擴大開放,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興業。在融資端,努力實現量的總體平衡,兼顧質的持續提升。引導和督促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進一步提高透明度,加大分紅、回購力度,落實市值管理責任,不斷提升投資價值,為投資者創造長期回報。需研究出台新的針對性政策舉措,進一步增強資本市場制度的包容性、適應性,引導資源要素向新質生產力集聚。

上交所:將推動提升制度適應性和包容性,更好支持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20240804/19:09)

上交所8月2日召開科創板新信息及新材料公司專題培訓暨座談會,旨在推動落實「科創板八條」各項改革政策措施,加快示範性案例落地見效。記者從會上了解到,與會科創板新信息及新材料公司代表就併購重組制度、股權激勵制度以及交易機制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意見和建議。上交所相關負責人回應稱,上交所將加強與市場各方的溝通交流,不斷深化對技術發展、科技創新規律的認識,推動提升制度適應性和包容性,更好支持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證券時報)

吳聲評自動駕駛:別問我是否支持,最大挑戰是制度設計(20240804/17:19)

在新物種爆炸·吳聲商業方法發布2024活動上,場景實驗室創始人吳聲在談及自動駕駛時表示,自動駕駛正在推動居住革命,居住的距離在被重新定義,通勤的時間會重新解放,居住的空間會迎來新的垂直改造。「不要問我支不支持Robotax,我們要問的是浩浩蕩蕩的潮流,對於我們每一個個人、家庭真實的決策、選擇和判斷的依據。」在他看來,自動駕駛帶來的變化,與蒸汽機變革帶來的變化是一樣的,「社會永遠需要為此在一個更長的周期,卻可能是人類長河最微小的瞬間,給出恰如其分的反應。」(新浪科技)

招商智星王建滲:中長期來看,退市制度的逐步完善對小盤股的利空影響有限(20240616/11:22)

招商智星穩健配置混合(FOF-LOF)基金經理王建滲表示,中長期來看,退市制度的逐步完善對小盤股的利空影響有限,中長期將利好市場整體上行。以美股為例,作為退市制度相對成熟的市場,中長期看美股小盤股表現仍較為亮眼。A股復盤來看,實際上兩次微盤股明顯跑輸大盤都與當時微盤股估值顯著高於全A估值有關。展望下半年,在產業政策和出海邏輯的不斷催化下,小盤股的階段性投資機會或仍將較為豐富,但同時仍需關注小微盤股策略的流動性和結構性風險。

制度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 >>>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更多標籤

最新報告

相關資訊

免費報告

相關標籤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