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大廳首頁 市場規模標籤 投融資
2025年投融資市場規模
中國報告大廳

2025年投融資行業市場規模是通過大量的一手調研和覆蓋主要行業的數據監測(包括目標產品或行業在指定時間內的產量、產值等,具體根據人口數量、人們的需求、年齡分布、地區的貧富度調查)的基礎數據信息,並通過自主研發的多個市場規模和發展前景估算模型,為客戶提供可靠地市場和細分市場規模數據以及趨勢判斷,協助客戶判斷目標市場規模及發展前景,為市場開發和市場份額估算提供可靠、持續的數據支持。

市場規模不僅僅只是投融資產品在某個範圍內的市場銷售額,也涵蓋了是用戶量規模或者銷售量規模。我們根據投融資所集中的區域、發展的階段、用戶數量進行現有市場的估算;其次,再根據投融資潛在用戶及發展趨勢對未來市場進行估算。最終,可獲知投融資產品市場的總體規模。

在投融資市場規模的測算上,我們主要採用了如下幾種方法

一、源推算法

即將本行業的市場規模追溯到催生本行業的源行業,通過對源行業數據的解讀,推導出投融資行業的數據。

二、強相關數據推算法

所謂強相關,可以理解為兩個行業的產品的銷售有很強的關係,通過與投融資行業強相關行業的分析,印證市場規模數據的準確性。

三、需求推算法

即根據投融資產品的目標客戶的需求出發,來測算目標市場的規模。

四、抽樣分析法

即在總體中通過抽樣法抽取一定的樣本,再根據樣本的情況推斷總體的情況。抽樣方法主要包括:隨機抽樣、分層抽樣、整體抽樣、系統抽樣和滾雪球抽樣等。

五、典型反推法

依據研究團隊對於單個品牌(尤其是龍頭品牌)的銷售額和市場份額的研究,倒推整個行業的規模。

延伸閱讀

中信證券:A股的投融資、投資者、產品生態在2025年將站上全新起點(20250101/10:15)

中信證券發布研報稱,「輕裝再上陣」或是本輪經濟政策的核心思路,通過化解風險、財政擴張、改革深化的「三步走」,推動中國經濟實現企穩回升和結構優化,並顯著改善社會預期。展望2025年,面臨潛在加稅風險的出口或將成為主要的增長拖累,但強有力的宏觀逆周期政策將帶動消費及固投出現改善,生產端預計對GDP貢獻較大,預計2025年全年經濟增長將呈現「U」型,實現5%左右的增長。

中證報頭版:深化投融資綜合改革 凝心聚力穩住股市(20241223/07:54)

中證報頭版文章指出,在投資端,分類施策打通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堵點卡點,完善「長錢長投」的制度環境,是穩住股市的關鍵所在。完善「長錢長投」的制度環境,當務之急是出台並落實長錢入市配套政策,暢通長錢入市渠道。這需要加強跨部門協同,儘快消除中長期資金入市及開展長期投資的堵點卡點。在考核「指揮棒」方面,需儘快將三年以上長周期考核機制推廣到各類企業年金、保險機構;在長期投資模式方面,可考慮進一步降低會計核算、償付能力監管等對險資權益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的影響;在投資選擇上,應進一步豐富中長期資金的投資範圍,增強其投資靈活性。

經濟日報金觀平:投融資協調並重增強資本市場磁力(20240923/06:11)

經濟日報文章指出,投資和融資是資本市場發展的兩個關鍵輪子。一個成熟健全的資本市場,不僅要為優質企業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還要保障投資者獲得穩定的回報。提升市場可投性是融資端改革的核心。有投資價值才能留得住長期資本,上市公司質量是關鍵所在。保護好投資者利益是投資端改革的重中之重。一方面,要把強監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對財務造假、欺詐發行等違法行為保持「零容忍」高壓態勢,健全資本市場立體追責體系,大力落實賠償救濟,提升投資者維權便利度、降低維權成本;另一方面,引導上市公司更好運用現金分紅、增持回購等方式積極回饋投資者,並疏通養老金、保險資金等長期資金入市渠道,構建「長錢長投」政策體系,著力提高投資者長期回報。

國家發改委:加大投融資機制創新力度 促進投資良性循環(20240726/16:57)

今天(26日),記者從國家發展改革委了解到,我國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正式從試點階段邁入常態化發行的新階段,有利於進一步盤活存量資產、帶動增量投資、形成投資良性循環、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也就是基礎設施REITs,是以收益穩定的基礎設施項目為底層資產,主要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標準化金融產品,屬於存量基礎設施項目的上市。 常態化發行將堅持市場化、法治化的原則,項目審核內容進一步聚焦、流程進一步簡化、政策空間進一步優化、各方責任進一步壓實,在確保項目質量的情況下充分激發市場活力。 據統計,截至目前,已有44個基礎設施REITs項目發行上市,共發售基金1285億元,用於新增投資的淨回收資金超過510億元,可帶動新項目總投資超過6400億元。(央視新聞)

投融資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 >>>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更多標籤

最新報告

最新資訊

免費報告

相關標籤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