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隨著土地資源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黑土地作為珍貴的土壤資源,其保護問題備受關注。2025年5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於辦理破壞黑土地資源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進一步明確了黑土地保護的刑事法網。這一解釋不僅為打擊破壞黑土地資源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據,也為土地投資領域帶來了新的思考。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十五五土地行業發展研究與產業戰略規劃分析預測報告》指出,黑土地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其土壤性狀好、肥力高、水肥氣熱協調,是優質的農業生產資料。我國東北黑土區面積達109萬平方公里,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和生態屏障。然而,近年來盜挖、濫挖黑土案件頻發,嚴重破壞了黑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2022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正式施行,為黑土地保護提供了法律保障。
為從嚴懲處破壞黑土地資源的行為,最高人民法院明確了非法採挖黑土的入罪標準。對於被認定為永久基本農田的黑土地,非法採挖500立方米即可入罪;對於永久基本農田以外的黑土地,非法採挖1000立方米即可入罪。這一規定借鑑了黑土地保護法以黑土體積作為行政處罰數量標準的做法,進一步織密了黑土地保護的刑事法網。
在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典型案例中,有犯罪分子在他人耕地內非法盜挖黑土3000多立方米,致使黑土地資源遭受嚴重破壞,最終被追究刑事責任。另一起案例中,犯罪分子以投資為幌子承包經營林地後,瘋狂盜挖泥炭土,嚴重破壞黑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最終被以非法採礦罪追究刑事責任,並承擔了生態環境修復責任。這些案例有力震懾了非法採礦型破壞黑土地資源犯罪。
目前,個別地區破壞黑土地資源犯罪已形成了有一定規模的利益鏈條,上游犯罪分子實施盜採等犯罪行為,下游犯罪分子實施後續的窩藏、轉移、收購、代為銷售等犯罪行為。最高人民法院在嚴厲打擊上游犯罪行為的同時,對下遊行為規定要以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進行打擊,如果上下游犯罪分子事前通謀的,要以共同犯罪論處,進一步實現對破壞黑土地資源犯罪的全鏈條打擊。
最高人民法院還規定了從重處罰的情形。對於在行政主管部門作出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改正等行政處理決定後繼續實施破壞黑土地行為等三種情形,規定應當從重處罰。另一方面,對於受僱傭為破壞黑土地資源犯罪提供勞務的人員,除曾因破壞土地資源受過刑事處罰的以外,一般不以犯罪論處。這一規定體現了法律的雙重考量,既嚴厲打擊犯罪行為,又保護了受僱傭人員的合法權益。
根據公安部數據,2023年以來,公安機關共破獲涉黑土犯罪案件150餘起。這一數據表明,黑土地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需進一步加強法律制裁和監管力度,以遏制破壞黑土地資源犯罪的發生。
總結
黑土地作為珍貴的土壤資源,其保護問題不僅關係到糧食安全,也關係到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解釋》為打擊破壞黑土地資源犯罪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進一步織密了黑土地保護的刑事法網。通過典型案例分析、全鏈條打擊、從重處罰與依法從寬等多重措施,黑土地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未來,仍需進一步加強法律制裁和監管力度,以遏制破壞黑土地資源犯罪的發生,確保黑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