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推進與農業供給側改革不斷深化的大背景下,紅薯產業憑藉其廣泛的適應性、豐富的營養價值以及多元的用途,在我國農業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農產品地理標誌作為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推動區域農業發展的關鍵要素,對紅薯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有著深遠意義。深入探究我國紅薯農產品地理標誌的發展現狀,優化產業布局,成為推動紅薯產業升級的重要課題。
紅薯,別名眾多,如番薯、甘薯等,屬旋花科一年生植物。它具有抗旱耐瘠薄、喜光喜溫、適應性強且易恢復生長的特性,在光熱資源充足地區生長良好。紅薯富含澱粉、胡蘿蔔素、食用纖維、多種胺基酸以及鈣、磷、鐵、鉀等礦物質,具備防癌、抗衰老、防動脈硬化、增強免疫功能等保健功效,因而享有 「蔬菜皇后」「長壽蔬菜」 的美譽。其用途廣泛,不僅是糧食、飼料、工業原料及新型生物能源兼用作物,還因高產穩產等特點深受農民喜愛。
《2025-2030年中國紅薯行業市場深度研究及發展前景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從生產數據來看,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紅薯生產國。2020 年,全球紅薯收穫面積約為 774.56×10⁴ hm²,產量為 9145.4×10⁴ t;中國紅薯收穫面積達 232.39×10⁴ hm²,占世界收穫面積的 30.0%,產量為 5126.4×10⁴ t,占世界總產量的 56.1%,平均單產水平為 22.06 t・hm⁻²,高於水稻、小麥等穀物類作物的高產紀錄,在全球紅薯生產、消費和出口領域都占據重要地位。
農產品地理標誌源於地理標誌,是一種品質保證標識。它由國家相關部門負責註冊和評審,農產品的產地環境需符合特定標準,其品質和特徵受區域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人文因素影響,是用地域名稱命名的特有農產品標誌。
在政策推動下,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受到高度重視。2018 - 2021 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以及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 - 2022 年)都明確強調要強化保護。截至 2020 年底,全國地理標誌總數達 8421 個,其中 98.24% 為涉農產品。地理標誌農產品獨特的品質和地域特徵,使其成為打造區域公用農產品品牌的重要載體,能有效帶動區域農業及相關產業發展。截至 2020 年,全國紅薯農產品地理標誌共有 32 個,其品牌建設對農民增收、農業增效、鄉村振興以及農業供給側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紅薯種植集中在淮海平原、東南沿海和長江流域等地,種植面積較大的省份有四川、河南、安徽等。根據氣候、生態等因素,紅薯種植區劃分為北方薯區、長江中下游薯區和南方薯區。
在 32 個紅薯農產品地理標誌中,北方春夏薯區包括遼寧、山東等 6 個省份,共有 25 個地理標誌,其中河南擁有 11 個,居北方薯區之首,山東有 5 個;新疆在北方薯區僅有 1 個。長江中下游薯區的安徽和貴州僅有 2 個地理標誌。南方薯區的福建、江西等 4 個省份共有 5 個地理標誌,福建數量在南方薯區領先,但南方種植大省四川和重慶尚無紅薯農產品地理標誌。
自 2008 年農業部頒布施行相關規定後,紅薯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工作逐步開展。2009 年,山東濟寧泗水地瓜成為首個獲得地理標誌登記保護的紅薯產品。2013 年登記數量達 6 個,為近 12 年來最多。隨著人們對農產品品質要求提高,紅薯農產品地理標誌數量在 2017 - 2020 年呈穩定增長趨勢。
紅薯農產品地理標誌證書持有者主要有政府機關、紅薯種植專業合作社、紅薯行業協會和研究機構 4 類。其中,政府機關持有證書占比達 50%,農業技術推廣等部門出於服務農業發展的宗旨,對紅薯產業給予重視;紅薯專業合作社和行業協會持有證書占比分別為 21.87% 和 18.75%;研究機構占比僅 9.38%,在各類持有主體中排名靠後。
國內紅薯種植面積為 5×10⁶ - 5.33×10⁶ hm²,地理標誌產品種植面積為 189479.7 hm²,約占國內紅薯種植面積的 36.73%。其中,襄城紅薯種植面積最大,為 28600 hm²,占全國紅薯地理標誌產品種植面積的 15.10%;五工台紅薯種植面積最小,僅有 333.33 hm²,兩者相差 85 倍。前 5 名的紅薯品種種植面積占全國紅薯地理標誌產品種植面積的 49.19%。
在全國紅薯地理標誌產品產量中,襄城紅薯年產量達 1120000t,占總產量的 18.25%。前 5 名的紅薯品種總產量占全國紅薯地理標誌產品總產量的 53.35%。雖然襄城紅薯和蘭考紅薯因種植面積大產量居前,但也有像唐河紅薯種植面積排名靠後卻產量靠前,而泗水地瓜種植面積大但產量排名靠後的情況。花園口紅薯產量最低,僅 7500t,與襄城紅薯產量相差 149 倍。
紅薯地理標誌產品平均單產率為 30.16 t・hm⁻²,高於國內紅薯平均單產水平。其中,超高產(單產 > 30t・hm⁻²)的紅薯地理標誌產品有 13 個,全部集中在北方春夏薯區,河南有 6 個,占超高產產品的 46.15%;馮橋紅薯單產水平達 60 t・hm⁻²,位居榜首。高產(20 t・hm⁻²< 單產≤30 t・hm⁻²)產品有 12 個,兩者共占國內紅薯地理標誌產品的 78.13%;中產和低產產品數量較少,泗水地瓜、長樂番薯、花園口紅薯因產量或種植面積原因單產較低。
紅薯地理標誌產品因營養價值高、口感好和品牌溢價,平均收購價格高於普通紅薯。如蘭考紅薯平均收購價格為 2.2 元・kg,東興紅姑娘紅薯達 3 元・kg,即墨地瓜為 3.2 元・kg。這些地理標誌產品不僅為農戶帶來更高收益,還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如加工產業鏈的形成,解決了勞動力就業問題,提升了地區經濟效益。
目前我國紅薯地理標誌產品高產占比較高,為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但部分種植大省如四川、重慶尚無地理標誌產品,相關政府和單位應重視地理標誌帶來的經濟效應,加大宣傳力度,鼓勵當地紅薯行業協會和種植專業合作社參與地理標誌產品申請工作,嚴格把控產地環境,完善全國紅薯農產品地理標誌產業布局。
紅薯地理標誌產品種植面積和產量差異較大,對於種植面積小、產量低的產品,應擴大種植面積;對於長江中下游薯區、南方薯區以及低產的紅薯地理標誌產品,要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因地制宜優化資源分配,利用地區比較優勢,提升單產率,實現紅薯地理標誌產品生產的均衡發展。
綜上所述,我國紅薯產業在農產品地理標誌發展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地區分布不均、部分產品種植面積和產量較小等問題。通過完善產業布局,鼓勵更多地區參與紅薯地理標誌產品建設;優化生產差異化,提升低產地區和產品的生產水平,能夠進一步挖掘紅薯產業的潛力,推動紅薯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在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