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根基,在新發展格局下面臨資源約束趨緊、科技競爭加劇和全球糧食安全挑戰。數據顯示,我國農業強國實現度為 67.2%,農業科技中領跑型、並跑型、跟跑型技術占比分別為 10%、39%、51%,農業勞動生產率與世界先進水平仍有差距。在此背景下,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成為破局關鍵,2025 年行業將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加速向高效化、綠色化、全球化轉型,推動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 15% 以上。
《2025-2030年中國農業行業發展趨勢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指出,我國農業面臨 「人多地少水缺」 的剛性約束,耕地面積 1.35 億公頃、淡水資源 2.75 萬億立方米,人均占比分別為世界平均水平的 2/5 和 1/4。同時,居民食物消費結構升級,預計 2030 年肉類、奶類、水產品需求達峰值,糧食供需長期 「緊平衡」。傳統依賴化肥農藥的增長模式難以為繼,化肥施用量 40 年間增長 4.5 倍,遠超糧食產量增速,導致土壤退化和環境污染。
農業新質生產力通過創新驅動突破資源瓶頸:
技術替代:推廣節水灌溉、無土栽培等技術,目標 2025 年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提升至 0.58;
結構優化:發展設施農業、智慧農業,預計設施農業產值年增 8%,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 15%;
循環模式:構建 「種植 - 養殖 - 加工」 一體化循環體系,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提升至 80%,減少化肥使用量 10%。
農業面源污染占全國污染負荷的 30%,碳排放占全球總量的 30%。新質生產力以綠色技術為支撐,推動生產方式低碳化:
投入品減量化:推廣生物防治、有機肥替代,2025 年農藥使用量減少 15%,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 85%;
生產清潔化:光伏農業、農光互補項目覆蓋 5% 耕地,年減排二氧化碳超 1000 萬噸;
廢棄物資源化:秸稈綜合利用率提升至 95%,建成區域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中心 2000 個。
典型案例顯示,太陽能灌溉設備使水資源利用率提升 30%,可降解地膜減少殘留污染 40%,循環農業模式使單位產值碳排放降低 25%。
全球糧食供應鏈不確定性加劇,近 20 年自然災害事件達 7348 起,貿易保護主義導致部分農產品進口依存度超 60%。我國通過 「內外循環」 強化產業鏈韌性:
內循環築基:高標準農田建設至 10.75 億畝,糧食產能提升至 1.3 萬億斤,確保口糧絕對安全;
外循環拓展:在 「一帶一路」 沿線建設 50 個境外農業合作區,大豆、玉米進口來源多元化,降低對單一市場依賴;
科技鏈突破:生物育種、智能農機等核心技術自主化率提升至 60%,農業數字經濟規模達 1.2 萬億元,覆蓋 80% 規模經營主體。
數字經濟與農業深度融合,催生新業態新模式:
生產智能化:智能農機保有量達 200 萬台,植保無人機作業面積占比 30%,田間管理效率提升 50%;
流通智慧化:農產品電商交易額突破 8000 億元,直播帶貨、社區團購等新模式滲透率達 25%;
服務平台化:建成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 50 個,社會化服務組織覆蓋 90% 小農戶,農業全要素配置效率提升 20%。
山東某智慧農場通過物聯網監測和 AI 決策,實現小麥單產提高 18%,人力成本降低 40%,驗證了數位化對生產力的倍增效應。
市場與政府協同:完善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農業行業現狀分析指出,建立 「保險 + 期貨」 風險分散機制,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農業新基建;
要素市場化改革:試點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推動科技人才 「上山下鄉」,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1000 萬人;
國際合作深化:簽署 RCEP 農業合作協議,建立全球農業科技共享平台,引進國際先進種質資源 2 萬份,輸出智能農機技術 30 項。
2025 年農業行業將以新質生產力為核心驅動力,在科技創新、綠色轉型、產業鏈韌性和數位化變革的多重作用下,實現從 「要素驅動」 向 「創新驅動」 的質變。通過破解資源約束、提升科技自主率、優化全球布局,行業有望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實現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長 2.5%,綠色農產品供給占比提升至 40%,為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這一進程中,政策創新與市場活力的良性互動,將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