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作為我國傳統大宗藥材,在醫藥領域具有重要價值。近年來,其產業發展在種植、中成藥生產、流通及知識產業等環節呈現出一系列特點與趨勢。2025年,面對產業發展的新機遇與挑戰,需全面梳理各環節現狀,以推動五味子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五味子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五味子喜濕潤陰涼環境,對生長條件要求較高。我國五味子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等東北省份及河北、內蒙古等地,目前已發現約 28 種,其中 19 種具有藥用價值。經過多年馴化研究,我國已掌握成熟的人工栽培技術,長白山、岫巖、鄂倫春等地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五味子產區,如長白縣被授予 「中國北五味子之鄉」,岫巖遼五味子獲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然而,我國通過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認證的五味子種植基地僅有 2 個,均位於遼寧省,認證率較低。小規模化種植導致的管理不規範、重金屬超標、種質退化等問題,制約著產業的進一步發展。2022 年我國五味子產量為 3.96 噸,需求量為 3.61 噸,市場供需基本平衡,但種植環節的規範化與規模化提升仍有較大空間。
含五味子的中成藥是產業價值鏈中的高價值環節。截至 2024 年 3 月,我國含五味子成分的中成藥有 716 種,占中成藥總數的 7.17%,廣泛分布於內科、外科、婦科等多個領域。從劑型來看,傳統劑型中丸劑最多,現代劑型中膠囊劑占比最高,同時存在較多複方製劑,其中單方製劑僅 10 個。政策層面,《國家醫保藥品目錄(2023 版)》收錄 78 個含五味子的中成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8 版)》收錄 17 個品種,對市場供應和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全國生產含五味子中成藥的企業達 1233 家,東北部地區分布最多,柏子養心丸、天王補心丸等品種生產廠家眾多,但獨家品種較少,品牌影響力有待提升。
近年來,五味子市場價格呈現下降趨勢。2019 至 2023 年,河北安國、安徽亳州等四大藥市的年均價格整體下滑,部分企業因價格波動和自然災害調整經營,導致種植面積和供給量下降,形成惡性循環。但從長期看,市場需求總體穩定增長,2022 年市場規模達 35.7 億元,同比增長 5.62%,顯示出產業的韌性與潛力。流通環節的價格不穩定與供需結構矛盾,需要通過加強市場調控和產業協同來解決。
在理論研究方面,以 「五味子」 為主題的中文期刊論文數量龐大,截至 2024 年 1 月底達 22480 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在醫藥衛生領域占比顯著,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深厚的理論基礎。專利申請方面,五味子中國專利申請總量達 18108 條,發明專利占比近 99.8%,但授權率僅 16.63%,且 2015 年後申請量逐年下降,反映出技術創新轉化效率有待提高,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科技驅動力需進一步增強。
展望未來,五味子產業需從多維度突破發展瓶頸。在種植環節,應鼓勵企業建設標準化種植基地,推廣 「企業 + 合作社 + 農戶」 模式,實現規模化與規範化生產,保障原料安全可控;在中成藥生產領域,加強品牌建設,依託道地優勢打造知名品牌,拓展國際市場,同時推動劑型創新與產品升級;流通環節需完善市場調控機制,避免價格異常波動,保障產業鏈各環節合理收益;知識產業方面,加大研發投入,促進產學研合作,提高專利轉化效率,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升級。2025年,通過全產業鏈的協同優化,五味子產業有望在傳承傳統醫藥價值的基礎上,實現高質量發展,為健康產業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