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蟻作為世界性害蟲,在我國分布廣泛,除黑龍江、內蒙、寧夏、新疆和青海5個省區外,其他省市自治區均有其蹤跡,分布面積約占國土面積40%,長江以南更是重災區。其危害涉及房屋建築、農林作物、交通設施等國民經濟各領域,每年造成經濟損失約20億 - 25億元,僅房屋危害損失就超15億元。我國白蟻防治行業歷經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發展歷程,如今正處於關鍵轉型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白蟻防治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我國白蟻防治行業起源於民間滅治,20 世紀初初見雛形。當時,廣東出現滅治白蟻公司,江浙、湖北等地也有人從事相關工作。民間防治方法主要是挖巢和藥物滅殺,藥物防治以三氧化二砷為主的化學藥劑,這些民間人士為行業形成奠定基礎。
新中國成立後,白蟻防治行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依據標誌性事件等可分為四個時期。新中國成立至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為形成階段,政府高度重視,廣東的兩件大事推動白蟻防治技術傳播,各地紛紛成立研究機構和防治隊伍,首個全國性行業組織也在此期間成立,行業初步形成,呈現政府推動、以滅治為主的群眾性運動特點。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至 1992 年是新建房屋白蟻預防示範階段,浙江率先開展新建房屋白蟻預防工作,隨後全國效仿,行業從單一滅治轉向預防,開啟 「預防為主、綜合防治」 新時期,專業機構逐漸承擔主要防治工作。
1993 年至 1999 年為快速發展階段,建設部下發全國性房屋白蟻防治文件,推動各地成立白蟻防治機構,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期,呈現政府主導、經濟效益改善的特點。
2000 年至今是全面繁榮階段,相關規定的頒布使行業進入法制化軌道,新建房屋白蟻預防具強制性,民營企業參與度增加,新理念、新技術不斷推廣,行業規模擴大。
目前,我國已構建較為完善的白蟻防治機構體系,17 個省區市建立專業機構,11 個省區市及部分城市全面開展新建房屋白蟻預防工作。全國約有 1100 多家白蟻防治機構,750 多家為事業單位,350 多家為民營企業,從業人員約 1.33 萬人,但實際數量可能更多。
白蟻防治業務涵蓋房屋建築、水利工程、農林作物和園林綠化等領域。房屋建築白蟻防治業務中,新建房屋白蟻預防因強制性占主要部分,已建房屋滅治雖規模大但經濟效益低,裝飾裝修預防未全面推廣。水利工程白蟻防治結合日常管理,大型工程多通過招標開展業務,具有成長性。此外,園林綠化等領域的白蟻防治業務增長較快。
行業管理主要由全國和省級白蟻防治行業協會承擔。全國性行業組織歷經演變,目前負責行業管理、標準制定等多項工作。省級行業組織多掛靠住建廳,通過多種形式開展管理,促進了行業發展。
然而,行業發展也面臨諸多問題。市場機制部分失靈,新建房屋白蟻預防業務多由事業單位承擔,民營企業參與度低,危害治理業務競爭也不充分。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相對落後,防治技術、藥劑研發、儀器設備等方面與已開發國家存在差距,白蟻控制 IPM 策略執行不到位。質量評價和行業監管體系不完善,質量評價體系建設滯後,且存在監管漏洞。執行白蟻防治方針出現偏差,過度強調預防,綜合治理思想未落實,存在收費與服務不匹配等問題。
2017 年取消新建房屋白蟻預防費這一政策,推動白蟻防治行業進入轉型升級階段。新建房屋白蟻預防業務仍將是主要業務類型,其強制性要求短期內不變,且由政府財政資金保障公益性服務的模式也將持續。
事業單位性質的白蟻防治機構職能將面臨重大調整,可能退出具體防治業務,轉型為從事監測評估、質量評估或行業監管的公益服務機構,部分地區已開始探索職能轉變。
隨著行業發展,白蟻防治市場機制將逐步成熟,從政策導向轉向市場導向,民營企業參與度提高並占據主導地位,市場競爭將促使防治方式多元化。
從長遠來看,獨立的白蟻防治行業可能逐漸消失,融入有害生物防治行業,成為其一部分,這與行業內企業業務多元化發展趨勢相符。
同時,白蟻防治新理念將得到重視和推廣,預防目標可能從單棟建築轉向區域治理,白蟻危害監測和治理將更受關注,白蟻防治 IPM 策略將得到充分實踐,指導方針或調整為 「綜合治理、防治並舉」。
總結而言,我國白蟻防治行業歷史悠久且發展歷程豐富,從民間自發防治到政府主導推動,逐步形成完善體系。當前行業雖存在市場、科技、監管等方面的問題,但在政策調整和市場需求推動下,正朝著業務模式穩定、機構職能轉變、市場機製成熟、行業融合發展以及理念創新的方向邁進。未來,白蟻防治行業將不斷適應新環境,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優化,更好地應對白蟻危害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在保障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安全方面發揮更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