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蟻防治是小型水庫及4、5 級堤防維護的關鍵環節,其成效直接關係到水利工程的安全與穩定。近年來,隨著水利設施管理要求的提升,白蟻防治技術在實踐中不斷優化,形成了一套涵蓋原因分析、規律掌握、方法應用及策略實施的完整體系。本文結合水利工程特點,系統闡述此類場景下的白蟻防治要點,為相關管理工作提供科學參考。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白蟻防治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小型水庫及 4、5 級堤防出現白蟻為害,與基礎環境和生態條件密切相關。部分工程建造時未徹底清除原基礎內的白蟻隱患,為後續蟲害埋下伏筆。堤壩迎水坡與背水坡具備充足的食料和水源,且土壤多為均質黏土,溫濕度條件適宜土棲性白蟻築巢繁殖。此外,日常管理薄弱可能導致堤壩上堆積雜草、樹枝等,進一步誘集白蟻蔓延。每年白蟻分飛季節,繁殖蟻會從周圍環境遷入堤壩建立新巢,成為蟲害擴散的重要途徑。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小型水庫及較長岸線的 4、5 級堤防面臨較重的白蟻為害壓力。
白蟻在堤壩上的地表活動受溫度影響顯著。當平均氣溫接近 12℃時,白蟻開始在地面修築泥線、泥被並取食;當最高氣溫達 25℃、平均氣溫接近 20℃、最低氣溫 15℃時,地表活動量大幅增加。一年中,堤壩白蟻地表活動有兩個高峰期,分別為春季 4-5 月和秋季 9-11 月,秋季取食活動更頻繁。夏季高溫時,白蟻多在早晚活動。工蟻每年 3 月中下旬開始離巢覓食,8 月下旬左右進入覓食高峰期,持續至 11 月中旬,11 月底後基本停止地表活動並回巢越冬。
濕度對白蟻活動有一定影響,但作用小於溫度。陰雨連綿時,地表濕潤,白蟻活動形成的泥被、泥線數量較少;久雨天晴後,此類活動痕跡會明顯增多,反映出白蟻對環境濕度變化的適應性調整。
白蟻在堤壩上的活動部位具有規律性。在壩體上,春季背水坡離壩肩 1/3 坡長範圍內、迎水坡離壩肩 1/5 坡長範圍內活動較多;秋季背水坡集中在坡腳 1/5 坡長範圍,迎水坡則在正常水位與汛期高水位之間。大壩兩端的活動量多於中間,背水坡多於迎水坡。在堤上,春季活動集中於背水坡中上部至堤肩和迎水坡堤肩,秋季則轉移至迎水坡受水部分堤腳和背水坡中下部至堤腳。掌握這些規律,有助於精準開展白蟻防治工作。
針對不同類型的水利工程,需採取差異化的常態化防治手段。對於非飲用水源的小型水庫及 4、5 級堤防,可採用打孔注藥、劈裂灌漿等方法;對於飲用水源相關工程,則優先選用誘殺法和挖巢法。
打孔注藥:在大壩、堤防坡頂和背水坡面布孔,呈梅花狀排列,孔深 1.5-2.0 米,孔間距與行距均為 1.0 米(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按藥劑說明書配製濃度後注入,藥液可通過蟻巢或蟻道滲透,或在背水坡形成藥物屏障,實踐表明該方法可在 6-7 年內有效預防新的白蟻為害。
劈裂灌漿:孔深依據堤壩高度確定,孔距一般 3.0-5.0 米,在堤壩頂部中軸線兩側呈梅花狀排列兩排。漿液由黃黏土和 425 號水泥按 15%-20% 配比製成,灌漿壓力控制在 0.2-0.3MPa。施工時從壩中間向兩端推進,先灌上游排孔再灌下游排孔。當迎水坡或背水坡冒漿時,立即停灌並處理;若發生串漿,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封堵串漿孔繼續復灌。灌漿後對壩頂裂縫進行開挖、回填和夯實,以增強防滲效果。該技術可有效填實蟻道、巢穴等空洞,形成連續防滲體,適用於蟻道貫穿壩體導致滲漏的緊急情況。
誘殺法:包括粉劑滅治和引誘法。粉劑滅治需在白蟻取食旺季,於地表活動源地發現活體後直接噴撒滅蟻粉劑,遵循 「多點少施」 原則,每年噴粉 4-6 次,確保攜粉白蟻不低於群體總數的 5%,通過白蟻的生活習性實現整巢滅殺。引誘法則是在背水坡按 5-10 米行距設置誘殺坑或監測裝置,利用白蟻喜食的雞爪草、枯艾草等食料與滅蟻粉劑、引誘信息素混合製成誘餌,投放在泥被、泥線等活動區域,30-40 天可滅治整巢白蟻。
挖巢法:適用於發現明顯巢位特徵(如分群孔、真菌指示物)的情況。人工挖巢時需儘快取出主巢和副巢,捕捉蟻王、蟻后,並用化學藥物滅殺殘餘白蟻及灌漿堵洞,隨後分層回填夯實。但該方法對技術要求較高,且可能破壞堤壩土壤結構,實際應用需謹慎,多用於科普宣傳和教學觀摩。
在小型水庫及 4、5 級堤防除險加固工程中,白蟻防治需與工程建設同步設計、施工、驗收和管理。對於非飲用水源工程,可採取 「先滅殺再預防」 的策略,通過化學藥物屏障構建長效防護體系。
化學防蟻溝:在壩兩端與山體結合部位開挖深 1.0-1.5 米、寬 0.9-1.2 米的防蟻溝,按 50g/m² 的用量沿溝壁和溝底噴灑 20% 吡蟲啉懸浮劑,每回填 30 厘米土後再次噴灑,逐層夯實直至填平,以阻止山體白蟻向壩體蔓延。
化學防蟻層:在堤壩背水坡坡面平整後、草皮鋪栽前,若土壤板結需先疏鬆 0.2-0.3 米厚土層,然後按 0.5% 濃度配比、70g/m² 用量噴灑 20% 吡蟲啉懸浮劑,噴灑後立即覆蓋草皮或 0.2-0.3 米厚工程原土料,形成阻止繁殖蟻築巢的化學屏障。
各級水利管理部門應成立專門的白蟻防治機構,配備專業人員負責堤壩白蟻防治工作。通過加強宣傳,提升公眾對小型水庫及 4、5 級堤防白蟻為害的重視程度,形成全員參與防治的良好氛圍。
每年汛前組織對白蟻防治機構對小型水庫及 4、5 級堤防進行全面檢查,重點排查上年度汛期出現掉天洞、滑坡、管涌等險情的點位,掌握白蟻為害的分布範圍、程度及發展趨勢,為汛前防治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撐和技術指導。
每年從防汛和水管經費中提取專項資金,用於白蟻檢查、誘殺、打孔注藥、挖巢和劈裂灌漿等常態化防治工作。同時,在小型水庫及 4、5 級堤防除險加固工程中,將白蟻防治納入主體工程規劃,安排專項經費,確保防治措施與工程建設同步實施。
針對各級水利管理人員,特別是基層工作人員,開展系統的白蟻防治技術培訓,使其熟悉堤壩白蟻的活動習性,掌握防治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為常態化開展白蟻防治工作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小型水庫及4、5級堤防的白蟻防治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從成因分析、規律把握、技術應用和管理策略等多維度入手。通過明確白蟻為害的主要誘因,掌握其活動與溫度、濕度及空間部位的關係,靈活運用打孔注藥、劈裂灌漿、誘殺法、挖巢法等常態化防治手段,結合除險加固工程中的化學防蟻溝、防蟻層等預防措施,並輔以隊伍建設、普查機制、經費保障和技術培訓等管理策略,可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白蟻防治體系,有效保障水利工程的安全運行。未來,需持續優化防治技術,提升管理效能,為小型水利設施的長期穩定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