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分析 天然氣行業分析報告 內容詳情
2025年天然氣市場價格機制分析:趨勢、問題與改革建議
 天然氣 2025-06-10 15:07:07

  在「雙碳」戰略目標的推動下,天然氣在中國能源結構綠色轉型中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天然氣作為一種相對清潔的化石能源,在能源供應、工業生產及人民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管道運輸是天然氣產業鏈中的關鍵環節,管輸定價直接關係到天然氣的供應成本與價格水平,進而影響下游用戶的用氣成本與能源消費結構。合理的管道運輸價格能夠保障管輸企業的正常運營與投資回報,激勵其加強管網建設與維護,提高運輸效率與安全性,確保天然氣的穩定供應。近年來,中國政府不斷調整天然氣管道運輸價格機制,以適應市場變化和行業發展需求。然而,現行的價格機制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本文將深入分析中國天然氣管輸價格機制的歷史演變、現狀特徵、存在的問題,並提出針對性的改革建議。

  一、天然氣管輸價格機制的歷史演變

  中國天然氣管輸價格機制經歷了多個階段的演變。在天然氣市場發展初期,由於基礎設施薄弱、市場需求有限,中國對所有天然氣管道實行無差別的統一定價。這種定價方式簡單,有效簡化了管理流程,滿足了當時的市場需求。隨著天然氣管道的大規模建設,管網覆蓋區域擴大,原有的統一定價模式不再適用。1976年,石油化學工業部開始實行按距離收費的定價方式,並根據用戶用氣特點、價格承受能力及管道運營情況多次調整優化管輸費率標準。1984年,中國推行「撥款改貸款」和「利稅改革」政策後,天然氣管道運輸價格開始實施「雙軌制」定價模式,區分「老線」和「新線」的定價機制。2013年政策調整後,跨省管道運輸價格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核定,省內輸配費用由省級價格主管部門審批,「老線老價」模式退出歷史舞台。2016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將管輸費定價對象由單條管道轉變為運營企業,採用「准許成本加合理收益」的方法核定管道運輸企業的准許總收入,然後確定企業的管道運價率。2021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出台兩個暫行「辦法」,天然氣管道運輸價格由「一企一率」轉變為「一區一價」,構建了相對統一的運價結構。

  二、天然氣管輸價格機制的現狀分析

  (一)跨省天然氣運輸管道

  天然氣市場價格機制分析2021年出台的兩個暫行「辦法」將國家管網運營管道劃分為東北、中東部、西北及西南四大價區,同一價區的天然氣管道運輸採用相同的費率。各價區管輸費率採用「准許成本加合理收益」的方法確定,考慮了管道建設運營成本、未來投資需求及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等因素。這種價區劃分方式既反映了中國天然氣的能源流向特徵,也與天然氣供需格局具有高度空間耦合性。然而,現行的價區劃分方式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未充分權衡不同行政區域管網建設成本、負荷率、替代能源競爭態勢等要素的差異;二是中東部價區內各地經濟發展水平、能源消費結構懸殊,導致不同地區對管輸運價的承受能力呈現顯著分化。

  (二)省內短途天然氣運輸管道

  各個省份的省內短途天然氣管道運輸價格制定方法細節上各有不同,但大多遵循「准許成本加合理收益」的原則。部分省份如山東、江蘇、貴州等已頒布相關配套政策舉措,明確規定省內幹線管網實施統一的運價率標準或調整管道負荷率等。當前中國省級管網管道運輸價格存在較大差異,這種差異的本質是國家能源戰略與地方經濟發展訴求相平衡的結果。未來,如何為省內天然氣管道運輸定價設計統一規則、如何與國家管網公司跨省管道進行銜接等將成為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三)城鎮燃氣輸配管道

  城鎮燃氣輸配管道是城鎮燃氣輸配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於2017年發布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地方價格主管部門要釐清供氣環節,核定獨立的配氣價格,並可在合理分攤成本的基礎上,制定區分用戶類別的配氣價格。各省市也先後對城鎮燃氣配送價格進行調整,但在供銷差率、管道負荷率上稍有差異。例如,上海市、江蘇、山東、貴州及廣東等要求供銷差率不超過4%,重慶市規定城市管道燃氣供銷差率原則上不超過4%,鄉鎮管道燃氣供銷差率原則上不超過5%。

  三、天然氣管輸價格機制存在的問題

  (一)價區劃分模式存在缺陷

  現行基於物理樞紐劃定跨省天然氣運輸管道價區的方式,未充分權衡不同行政區域管網建設成本、負荷率、替代能源競爭態勢等要素的差異。中東部價區內各地經濟發展水平、能源消費結構懸殊,導致不同地區對管輸運價的承受能力呈現顯著分化。

  (二)省內管網缺乏統一的定價規則

  天然氣管道運輸目前僅建立了跨省管道運輸與城鎮燃氣配送的定價框架,而省級管網缺乏統一的定價規則。部分省份仍沿用改革前的「一線一價」或「一企一價」定價方式,增加了市場主體的交易成本,不利於推進形成天然氣管道運輸「全國一張網」的局面。

  (三)用戶間存在交叉補貼現象

  現行的「一部制」價格結構導致管輸用戶之間存在「交叉補貼」現象。負荷較高的用戶承擔一部分負荷較低的用戶成本,削弱了費率體系的公平性與成本傳導功能。例如,居民用氣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峰谷特徵,而工商業用戶生產用氣具有連續性,但管網公司無法根據實際用氣負荷動態調整成本分攤比例。

  四、天然氣管輸價格機制的改革建議

  (一)統一省級管網定價規則

  國家相關部門應出台統一的省級天然氣管網定價規則框架,對省級天然氣管網的成本構成進行詳細分類和界定,明確哪些成本可計入定價成本,哪些不可計入。同時,應加快制定省級管網與國家幹線管網的銜接標準,確保不同管網系統間的物理連通性。

  (二)優化價區劃分方式

  針對同一價區內不同地區運價承受能力差異以及各管道之間交叉補貼的問題,可對當前的價區劃分進行優化處理,統籌考慮不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價格承受能力、資源稟賦、天然氣消費能力等因素,引入按行政區域對價區進行劃分的方法,並將原來的中東部價區進一步細分為內蒙價區、沿海價區及內陸價區。

  (三)跨省管道運輸的價格結構逐步向兩部制過渡

  跨省管道運輸由於具有長距離輸送特性,其建設成本與運維成本顯著高於省內管網,可以嘗試逐步推進兩部制的價格結構。在起步階段通過容量費回收固定成本的比例可以稍低,隨著天然氣市場的不斷發育,逐漸提高通過容量費回收固定成本的比例。這種動態調整既能反映管道運輸的固定成本特性,又能通過市場化手段引導用戶優化用氣負荷,實現成本分攤與資源配置的雙重優化。

  五、結論

  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國天然氣管輸價格機制的歷史演變、現狀特徵、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針對性的改革建議。現行的「一區一價」定價機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天然氣市場的發展,但仍存在價區劃分模式缺陷、省內管網缺乏統一的定價規則、用戶間存在交叉補貼現象等問題。通過統一省級管網定價規則、優化價區劃分方式、跨省管道運輸的價格結構逐步向兩部制過渡等改革措施,可以完善中國天然氣管輸價格形成機制,促進能源市場一體化發展,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有力支持。未來,還需構建政策引領、市場驅動、技術賦能、監管護航的立體化保障體系,確保天然氣管道運輸價格機制改革精準落地、行穩致遠。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天然氣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