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我國首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範項目於今日傳來新進展——累計封存量已突破1億立方米。這一里程碑標誌著中國在低碳能源技術領域邁入國際先進水平,為全球碳中和目標提供了可複製的海洋碳封存解決方案。隨著國家「雙碳」戰略深入推進,海上碳封存項目的規模化應用正成為產業競爭的新焦點,其技術創新與戰略布局將深刻影響未來十年全球能源轉型格局。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二氧化碳行業競爭格局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分析報告》指出,位於珠江口盆地的恩平15-1油田作為我國首個高含二氧化碳海上油田,通過一體化技術研發實現了從碳捕集到封存的全流程自主掌控。自2023年6月建成投用以來,該項目每年可分離並封存油氣流中的二氧化碳超4000萬立方米,並通過高壓回注技術將其安全儲存於淺部水層。這一工程實踐不僅驗證了海上地質構造適配性,更構建起完整的碳封存技術體系,為我國在國際碳市場中占據技術主導權奠定基礎。
2024年5月新增的二氧化碳驅油項目進一步釋放了該油田的經濟價值。通過將伴生二氧化碳加壓至超臨界狀態注入地下油藏,成功實現原油增產20萬噸/年的目標。這種「以碳驅油、以油固碳」的創新模式,使原本被視作排放負擔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生產資源,形成了覆蓋捕集-封存-利用的全產業鏈閉環。據測算,該技術可提升油田採收率15%-30%,顯著增強我國在非常規油氣開發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根據規劃,恩平15-1油田將在2035年前累計回注二氧化碳超5.5億立方米,並通過持續技術疊代將原油增產規模擴展至更高水平。這一戰略布局不僅服務於國家「雙碳」目標,更構建了海上油氣開發與碳管理的協同機制:一方面依託現有平台設施降低邊際成本;另一方面通過碳封存認證創造額外收益權,形成傳統能源業務與低碳產業的價值共振。
從技術驗證到規模應用,中國海油主導的二氧化碳封存示範項目已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式發展。其突破性進展不僅體現在1億立方米封存量的工程實績上,更在於構建了覆蓋技術研發、裝備集成、商業模式創新的完整生態體系。隨著全球碳定價機制完善和能源結構轉型加速,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術將成為我國參與國際氣候治理與低碳產業競爭的核心籌碼。未來十年,以該項目為模板的海洋碳匯網絡建設,將推動中國在全球新能源產業鏈中占據更具戰略主動權的席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