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5月23日,中國海油宣布珠江口盆地恩平15-1平台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系統正式運行。這一里程碑標誌著我國在低碳能源開發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通過將油田伴生二氧化碳轉化為生產驅動力,探索出一條「以碳驅油、以油固碳」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二氧化碳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該項目構建了從捕集到注入的完整閉環:通過分離提純裝置將油田開發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轉化為超臨界流體,並以每小時8噸的速度回注至地下1200-1600米的油藏。該工藝不僅避免了碳排放,還利用高壓注入技術形成驅動力,有效提升原油採收率。據測算,未來十年該項目可封存二氧化碳超百萬噸,同時驅動增產原油約20萬噸,實現資源循環與減排雙贏。
作為全球CCUS商業化項目的主要應用場景,陸上技術已相對成熟,但海上項目因環境複雜性長期受限。恩平15-1油田原本面臨嚴峻挑戰:若採用傳統開採模式,伴隨原油采出的二氧化碳將加劇設施腐蝕風險並增加碳排放量。中國海油通過精準定位地下4個「黃金層位」,單井覆蓋低滲儲量超750萬噸,成功破解了海上高含碳油田開發的技術瓶頸。
研發團隊依託測控一體化方案和分層注氣精細調控系統,在直徑不足20厘米的井筒內實現二氧化碳精準分配——通過實時監測與動態調整,確保不同層位獲得最優注入量,避免層間干擾。同時,自主研發的二氧化碳壓縮機、氣體處理及冷卻設備進一步強化了地下油藏的長期高效注入能力。這些技術突破使原油被「驅趕」至生產井的機率顯著提升,並為未來系統升級奠定基礎。
隨著裝備疊代,項目二氧化碳回注速率將提升至每小時17噸,單井年增油量預計達1.5萬噸。這一增長不僅強化了項目的減碳能力(累計減排量可抵消約30萬輛燃油車年度排放),更通過提高油田採收率保障國家能源供給安全。中國海油表示,該模式未來有望在全國高含碳海域推廣,為我國實現「雙碳」目標提供關鍵支撐。
總結
從技術驗證到規模化應用,恩平15-1 CCUS項目的成功標誌著我國在海上碳管理領域邁入新階段。通過將二氧化碳這一傳統工業副產物轉化為生產資源,該項目不僅降低了能源開發的環境成本,更開闢了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新範式。隨著系統效能的持續優化,其經驗或將成為全球海洋能源轉型的重要參考,推動綠色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