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基於最新行業調研及公開財務報告整理)
當前全球能源轉型加速背景下,中國光伏產業正經歷深度調整期。截至2025年6月,全行業產能過剩矛盾加劇,價格戰導致超八成主產業鏈企業虧損,一體化龍頭單季虧損規模突破20億元級別。本文通過多維度數據解析市場格局演變,揭示競爭態勢與政策調控的深層邏輯。
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末,中國光伏主產業鏈21家上市公司中僅3家企業實現盈利。一季度扣非淨利潤數據顯示:通威股份虧損達26.1億元,TCL中環、隆基綠能分別錄得近20億元虧損,晶科能源等組件巨頭虧損額超10億元。行業組織已啟動多輪自律行動,包括設定組件最低限價標準與技術升級要求,但市場供需失衡仍未緩解。
多晶矽環節成為價格下跌重災區,本周簽單量銳減且企業被迫降價去庫。一線廠商報價接近停產邊緣,二線企業降幅超10%。產能置換政策實施後短期產量不降反增,疊加下游庫存周期延長,導致市場對減產預期產生質疑。當前在產的11家多晶矽企業中,全部處於生產負荷下調狀態。
監管部門正通過專項審計強化合規管理,嚴查低於成本銷售與"以次充好"行為。技術路線疊代加速背景下,N型電池產能占比已突破35%,但新技術溢價未能對沖價格下行壓力。行業組織強調若2025年整治目標未達預期,將啟動更嚴格的產能調控措施。
總結:當前光伏產業正面臨結構性調整的關鍵窗口期。儘管減產政策持續推進,但供需矛盾尚未根本解決,低價競爭仍侵蝕企業利潤空間。隨著技術標準提升與市場出清加速,行業集中度有望在2025下半年顯著提高,屆時頭部企業的成本控制能力與技術研發投入將成為核心競爭力。政策端需持續完善價格監測機制,引導產業鏈各環節實現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