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分析 能源行業分析報告 內容詳情
當今國外燃料電池汽車發展現狀分析
 燃料電池 2010-08-20 09:26:00

   當前在可用於替代汽油和柴油發動機的技術中,最被看好的是燃料電池技術。燃料電池汽車具有安靜、高效和零污染(或低污染)排放的特點,同時續駛里程完全可以和內燃機汽車相媲美,具有結束內燃機汽車百年統治地位的潛力。但各國政府在對研發燃料電池技術上也存在分歧,在支持力度上也各不相同。

    日本經濟產業省前幾年就對燃料電池汽車開發與推廣制定了時間表,其戰略目標是:2010年,日本使用的燃料電池汽車達到5萬輛;2020年達到500萬輛;到2030年,要全面普及燃料電池汽車。近期,日本又計劃在5年內斥資2090億日元開發以天然氣為原料的液體合成燃料技術、車用電池,以及氫燃料電池科技。

    在美國,燃料電池電動車曾被美國前總統布希作為「氫經濟」論的「法寶」大肆宣傳,但在歐洲,歐盟2008年夏天決定斥資10億歐元用於燃料電池和氫能源的研究和發展。歐盟此舉旨在把燃料電池和氫能源技術發展成為能源領域的一項戰略高新技術,使歐盟在燃料電池和氫能源技術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歐盟將力爭在2020年前建立一個燃料電池和氫能源的龐大市場。

    什麼是燃料電池汽車?

    燃料電池汽車究竟是什麼樣的汽車動力技術?為什麼各國政府對其支持力度不一?燃料電池汽車是電動汽車的一種,其電池的能量是通過氫氣和氧氣的化學作用,而不是經過燃燒,直接變成電能或的。燃料電池的化學反應過程不會產生有害產物,因此燃料電池車輛是無污染汽車,燃料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比內燃機要高2~3倍,因此從能源的利用和環境保護方面,燃料電池汽車是一種理想的車輛。

    燃料電池汽車的氫燃料能通過幾種途徑得到。有些車輛直接攜帶著純氫燃料,另外一些車輛有可能裝有燃料重整器,能將烴類燃料轉化為富氫氣體。而單個的燃料電池必須結合成燃料電池組,以便獲得必需的動力,滿足車輛使用的要求。

    與傳統汽車相比,燃料電池汽車具有以下優點:

    1、零排放或近似零排放;

    2、減少了機油泄露帶來的水污染;

    3、降低了溫室氣體的排放;

    4、提高了燃油經濟性;

    5、提高了發動機燃燒效率;

    6、運行平穩、無噪聲。

    目前,不論是液態氫、氣態氫、儲氫金屬儲存的氫,還有碳水化合物經過重整後轉換的氫是燃料電池的唯一燃料。氫氣的產生、儲存、保管、運輸和灌裝或重整,都比較複雜,對安全性要求很高。雖然燃料電池電動汽車近些年來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從目前各大汽車公司推出的製造成本上百萬美元的燃料電池概念車來看,目前,燃料電池的推廣還需要解決以下問題:

 
    首先,續駛里程過短,由於氫氣儲存困難,即使用傳統油箱三倍以上的體積儲存氫氣,也只能保證汽油動力汽車一半的續駛里程。

    其次,氫氣的售價並不廉價,因此燃料電池車的運行成本並不令人樂觀。

    第三,加氫站等基礎網絡設施建設幾乎為零,目前全球範圍內投入使用的加氫站僅有100家,並且大部分是用於實驗用途的。

    汽車業界普遍認同的一個觀點是,燃料電池技術是內燃機技術最好的替代物,代表了汽車未來的發展方向。但如果將發展燃料電池汽車的幾個制約因素考慮進來,則會發現燃料電池汽車目前和今後一段時問尚不具備商業化的條件。最樂觀的預測,以純氫為燃料的燃料電池汽車的商業化生產至少還需15年以上的時問,即使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商業化,也會是以一種高成本的方式。

    各國廠商向燃料電池車市場進軍

    戴姆勒、福特汽車、通用汽車、本田、現代汽車、起亞汽車、雷諾日產和豐田汽車已經聯合簽署了關於燃料電池車的開發和市場進入等發展方向在內的基本意向書。為了燃料電池車的普及,這次聯合簽署的意向書的主要目的是支援氫供給技術設備的建設。這些汽車廠商已經積蓄了很多燃料電池方面的技術,而通過達成一致的發展意向,全球在零排放的燃料電池汽車的量產實用化上,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這次署名的各汽車廠商,估計都在2015年以後,將多種燃料電池車商品化,並以在全世界普及數十萬台燃料電池車為目標。當然由於各個廠商在商品化和市場進入時期等方面的戰略各有不同,所以,有的廠商可能在2015年以前就提前進入市場。

    戴姆勒—奔馳——

    該公司計劃以現有的「B級」為原型,從09年底開始少量生產,2010年投入歐洲及美國市場。雖然奔馳公司表示,到2014年該公司可以達到3000輛氫燃料汽車的年產能,但也有專家表示,到2014年全德能有500至1000輛車投入運行就不錯了。

    奔馳B級F—CELL豐田——

    豐田汽車曾宣布與美國薩凡納河國家實驗室(SRNL:SavannahRiverNationalLaboratory)以及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NationalRenewableEnergyLaboratory)共同實施了燃料電池車「HighlanderFCHV-adv」的公路實驗。實驗結果表明,該車的續航距離可達到693km。

   豐田MarkXZio氫燃料電池車

    該車充滿燃料可行駛780公里,燃料效率是雙燃料車的兩倍,是傳統汽油車的3倍,它的最高時速可達160公里/小時,百公里加速為7秒。上市時間2014年。

    本田——

    開發燃料電池車有概念車「PUYO」,最早商品化的燃料電池車FCXClarity,雖然因成本過高的問題在市面上很少能夠見到,但它的名聲早已遠播天下了。在08年夏天本田便向北美市場租售2009款本田FCXClarity燃料電池車,36月租期,每月600美元的租賃價格讓人不禁感覺到燃料電池車也許並不遙遠,但是本田只計劃租賃100至200輛左右的本田FCXClarity燃料電池車,而大多數機會將會屬於政客、娛樂名星和一些社會名流。將每輛價值上百萬美元的FCXClarity燃料電池車低價租賃出去,本田此舉更多的是在於社會影響,而非經濟利益。

    本田FCXClarity燃料電池車

    新一代的燃料電池汽車FCXClarity以本田獨創的燃料電池堆「VFlowFCStack」技術為核心,實現了燃料電池車所特有的搶眼設計,劃時代的外觀線條,以及超凡的駕馭感覺。不僅實現了超級的清潔性,而且還賦予了燃料電池車獨特的新價值和新魅力。

    馬自達——

    馬自達一直在進行燃料電池開發計劃。近期,馬自達開發出以氫氣為燃料的內燃機,繞開高成本的燃料電池同樣實現零排放的最終目標。但是續駛里程過短和氫氣成本高的陰影仍然籠罩在氫發動機汽車之上。

    此外,馬自達向岩谷產業公司交付了氫燃料混合動力車「PremacyHydrogenREHybrid」。岩谷產業和新日本石油等公司在北九州市共同經營氫燃料加氣站,岩谷產業將把這些新車作為九州地區的工作用車。這是該款車型首次登陸九州,月租費為42萬日元(約合人民幣3.1萬元)。混合動力型Premacy的轉子發動機可使用汽油或氫燃料,並配備了電動馬達。氫燃料和汽油混用可行駛約600公里。

    馬自達RX-8HydrogenRE

    馬自達推出的RX-8HydrogenRE集成了歷經18年的氫燃料研發的成果,其採用氫氣和汽油雙燃料切換系統的氫轉子發動機。儘管這款氫動力汽車搭載了74升壓力高達350標準大氣壓的高壓氣瓶也只能保證60公里的續駛里程,當氫氣耗盡時需要切換使用汽油行駛至加氫站重新補充燃料。

    大發——

    大發很早就開始了燃料電池的研發,並且一直積極地投入不使用白金等稀有金屬的燃料電池技術開發中。大發曾於2007年發表了「無稀有金屬燃料電池PMfLFC」的技術,獲得了德國權威雜誌「AngewandteChemie」的肯定。

    大發新開發的新型燃料電池能夠直接使用水合肼(N2H4


·H2O)等液體燃料發電。而常用的固體高分子型燃料電池(PEFC)為了滿足催化劑在強酸性環境下工作的要求,需要使用Pt等昂貴的催化劑。PMfLFC在鹼性環境下工作,催化劑可以使用Co和Ni。因此能夠大幅降低燃料電池的成本。而且,與使用氫燃料的PEFC相比,能夠使用液體燃料的特點使得PMfLFC更加便於應用,燃料罐形狀的自由度也比較高。但肼具有毒性。為了確保安全,大發工業將其固化儲存在了燃料罐內。但現在還沒有1輛車成功運用該技術,可見其投入精力不高。

    福特——

    福特在燃料電池汽車研發方面除與巴拉德公司合作外,還與莫比爾展開了合作,共同開發小型燃料轉化裝置,即從碳氫燃料(如汽油和柴油)中提取燃料電池用氫氣技術。

    大眾——

    帕薩特領馭氫燃料電池車燃料效率是汽油車3倍

    外形特徵:車身線條硬朗大氣,車尾的每個形與面分割得嚴謹有序,充滿動感。

    動力特點:該車採用氫燃料電池發動機,它打破傳統發動機依靠燃料燃燒來提供能量,而且通過液壓氫燃料來和空氣中的氧氣進行化學反應,一方面轉化成電能,另一方面轉化成水排出車外。這種方式不用擔心燃料的浪費,也不會影響動力性。該車一次加滿燃料的續航里程達235公里,最高時速為145公里/小時。此外,它與傳統燃料、汽油等車型相比,能量轉換效率高達80%,是普通內燃機的3倍。

    凱迪拉克Provoq概念車

    這款車搭載最新e-flex氫燃料電池驅動系統,通過氫燃料轉化成電能作為動力。該車一次續航里程可達483公里,百公里加速僅為8.5秒。上市時間2011年。

    現代——

    這是一款全新的2+2多用途CUV車型,搭載氫燃料電池,最大功率達136馬力。充滿氫燃料後,續航距離能達600公里,它的最高車速為165公里/小時。上市時間2012年。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燃料電池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