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電信研究院通信政策所的拳頭產品之一,《中國電信業國際競爭力發展報告》因其與政策密切相關,可以從全球角度客觀反映中國電信業發展的優劣勢,每年它的出爐都會引起廣泛關注,今年也不例外。為此,本刊記者採訪了《中國電信業國際競爭力發展報告(2004年)》主撰寫人之一的朱金周博士。朱金周現任信息產業部電信研究院通信政策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產業政策、電信競爭力和電信業國際化等,已獨立主持、參與完成政府及企業近30餘項的科研項目。
記者:信息產業部電信研究院通信政策研究所已經三度推出了《中國電信業國際競爭力發展報告》,推動你們這麼做的動力是什麼?《報告》對我國政策產生了何種影響?
朱金周:近年來,我國電信業已經成為國民
經濟的基礎產業、戰略產業和先導產業,也是實現「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戰略的主導產業之一。儘管如此,但正如世界著名經濟學家讓-雅克·拉豐(Jean-JacuesLaffont)所講,「有關的學術研究卻裹足不前,許多已經實施或正在醞釀中的重要的政策與決策一直是在缺乏清晰的理論指導下進行的」。儘管在經濟學原理中能夠找到對電信業最基本的理論提示,但是對解釋其競爭力與有效競爭問題仍然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因此必須選擇一種全新的視角來解釋電信業發展問題。
國際競爭力研究屬於當代經濟學的前沿領域。探討如何提高國家、產業和企業的競爭力,正日益成為各國政府部門和企業關注的焦點,也成為世界經濟論壇等機構以及各國專家和學者的重點研究領域。國內外政府部門在加強本國競爭力方面也已採取了各種政策措施。國際競爭力體現在不同的產業上就是產業競爭力。
在經濟全球化和電信業國際化背景下,探討在新時期如何提升電信業國際競爭力,對中國電信業由應對入世過渡期向主動參與國際競爭轉變,對中國電信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優勢,穩妥開放國內電信市場和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均具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電信強國戰略與國際競爭力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互為因果。2004年初,在我國電信業取得突出成績,並已邁入電信大國行列之際,信息產業部適時提出了由「電信大國」邁向「電信強國」的戰略構想。而從國際競爭力的角度看,實現電信強國的過程也是我國電信業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的過程。
記者:相比於2003年,今年通信政策研究所在撰寫這份報告時加入了哪些創新的元素?
朱金周:理論必須不斷進步才有活力,我們的競爭力報告也在不斷吸收國內外新鮮的研究成果,不斷進行理論創新,不斷把創新體現到具體的競爭力模型構建和實際評價中。與往年相比,今年所做創新可以概括為以下。
我們認為,電信業國際競爭力是一國或地區電信業環境競爭力、市場競爭力和企業競爭力的綜合。我們特別看重環境因素,環境因素及包括制度因素,比如法律法規等,也包括非制度因素,比如電信業國際化等。完善的法律體系、有效的監管機構和有效率的產業政策、監管政策、高效的政府管理,以及電信業國際化進程都是國際競爭力影響因素,而完善的產業價值鏈以及技術和業務創新等也是電信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基礎。
而且我們在環境競爭力、市場競爭力和企業競爭力等三大子競爭力與具體指標之間設置了十大要素,以更準確詳細得反映電信業國際競爭力的來源及構成。另外,與去年相比,今年新增中國香港和利比亞等兩個參評國家和地區,使總數達到33個。
記者:2004年我國電信業競爭力在國際上的排名相比以往是上升還是下降,原因何在?
朱金周:與2003年相比,我國電信業國際競爭力綜合排名保持不變,位居第14位。環境競爭力上升3位,位居第25位;市場競爭力排名不變,位居第2位;企業競爭力排名上升5位,位居第27位。總體上看,2004年,我國電信業國際競爭力取得了一些新的成就,尤其是環境建設和企業治理結構方面,與電信強國的差距繼續縮小。更具體的講,一方面,我國電信業優勢因素仍然體現在市場規模和電信
投資上,說明我國電信業投資驅動和市場驅動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另一方面,我國電信業環境競爭力正在提升,市場開放程度不斷加深,電信立法步伐加快,行業監管取得成效,我國電信業幾乎每個劣勢因素都在進步。
記者:《報告》反映了我國電信產業發展的哪些問題?針對我國電信業發展的優劣勢,您對我國通信產業發展有何建言?
朱金周:從國際競爭力的角度看,所謂電信強國就是指環境競爭力、市場競爭力和企業競爭力等三個方面都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三者缺一不可。除中國之外,2004年電信業國際競爭力排名在前16位的國家和地區都是電信強國。我國電信業市場競爭力優勢明顯,11個優勢指標是世界各國最高的;而另一方面,環境競爭力和企業競爭力沒有優勢指標。因此,可以認為我國電信大國地位已經確立,但距離電信強國還有較大差距。
從報告看,我國電信業國際競爭力的優勢指標在世界的排名已經比較靠前,甚至有5個指標排名世界第一,而這些指標主要與我國龐大的市場需求和投資有關。最影響我國電信業國際競爭力水平的是劣勢指標,尤其是環境競爭力指數和企業競爭力指數。因而可以看出,我國電信業發育程度仍然較低,其快速發展主要是依靠市場驅動和投資驅動。但是這兩種產業發展的驅動力不可能長期保持下去,尤其是面臨電信業國際化進程不斷深入,我國電信業將全面開放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立足國內面向國際市場,政府主導下企業協同是我國實施「電信強國」戰略的現實路徑。建設電信強國的過程也是我國電信業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的過程。提升我國電信業國際競爭力,必須不斷鞏固優勢改進薄弱環節。因而,我國電信業需要強化環境建設,儘快轉換發展的驅動力,即從市場驅動型和投資驅動型轉向效益驅動型為主,提高電信企業和行業的效益水平。為此,既需要戰略上的思路,也需要按年度實施的具體對策。
記者:從報告中,還可以看出我國電信發展的哪些動態?
朱金周:儘管國際化的技術、標準、網絡和協議正在消融電信市場的國界,全球化的市場體系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但電信業市場變化、技術和制度變革具有高度容納能力。展望2005年及電信業「十一五」規劃期,我們對我國電信業的市場前景充滿信心,對電信業體制變革滿懷期待。
2010年,在33個國家和地區中,我國電信業國際競爭力將從2004年的第14位上升到第2位,上升12位。其中,我國電信業環境競爭力將從2004年的第25位上升到第9位,上升16位;市場競爭力將從2004年的第2位上升到第1位,上升1位;企業競爭力將從2004年的27位上升到12位,上升15位。
從發展趨勢看,隨著我國電信業法制建設、體制改革和相關政府機構(尤其是行業監管機構)執政能力的不斷提升以及我國電信企業微觀治理機構的完善,當然,數字鴻溝的不斷縮小也是重要變量,我國電信業國際競爭力發展趨勢將是一個不斷上升的過程。
記者:是否還會推出2005年中國電信業的競爭力報告?下一步的重點是什麼?
朱金周:從2002年開始,我們已經連續推出了名為《中國電信業國際競爭力發展報告》的系列年度報告,其目的一是為電信產業理論研究提出新的思路;二是為產業政策制定和企業戰略轉型建立信息平台和坐標。隨著電信強國戰略的提出,這項工作也會更有意義。更為重要的是,這項報告已經越來越受到業內外人士的鼓勵、支持和幫助。因此,我們將會連續做下去,繼續推出《中國電信業國際競爭力發展報告(2005年)》。而且要不斷深入,與理論同步,並超前於實踐。我們希望,我們正在和繼續做的工作能夠為我國提高電信業國際競爭力,進而實現電信強國戰略的宏偉目標做出一些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