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報告大廳了解,眼下正值龍眼上市時節,龍眼作為莆田的四大名果之一,今年的收成如何,龍眼的種植情況以及銷售渠道怎樣?記者對此進行了探訪。
減產5成 價格略升
8月16日,記者走訪市區新塘菜市場、梅峰市場、筱塘市場等各大果蔬市場看到,新上市的本地龍眼吸引不少市民上前詢價、購買。
記者了解到,剛上市的本地龍眼價格不一,好的等級28元/公斤左右,個頭小、等級差的14元/公斤左右。梅峰市場附近的四季水果店老闆告訴記者,現在上市的龍眼品種是「處暑本」,是早熟品種之一,受產量的影響,今年本地龍眼價格每公斤比去年同期相比上漲6元左右,但本地龍眼果肉多,味道鮮美,深受市民的歡迎,每天可以賣出約50公斤。
記者從市農業局獲悉,莆田本地龍眼主要的產區在仙遊縣楓亭鎮、郊尾鎮、蓋尾鎮,城廂區華亭鎮,涵江區萩蘆鎮、江口鎮,荔城區新度鎮等地,全市種植面積約15萬畝,主要品種是「烏龍嶺」,集中上市期在8月底,其中,晚熟品種占10%。
市農業局經濟作物管理站站長蔡斯明介紹,今年年初受超級寒潮的影響,許多龍眼被凍死,嚴重影響產量,今年的產量同比至少減產一半,但價格會相對高。
效益不高 種植戶少
龍眼是莆田的四大名果之一,銷售最黃金的時期是在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那時莆田發展百里龍眼帶,莆田龍眼名聲響噹噹,品種、加工、技術都具有優勢。龍眼市場分析報告顯示,上世紀90年代中期後,其他地區也開始發展龍眼產業,廣西地區的種植面積已經遠遠超過莆田。
記者走訪一些種植戶發現,本地龍眼以分散種植為主,果農自家種植、采果、散裝銷售,專業大戶較少,無法形成產業化經營。龍眼的經濟效益不高,果農無法增產增收,許多山林、田間的勞力轉移到工廠企業,龍眼樹大量荒廢,長滿野草,無人管理,莆田龍眼的競爭力明顯減弱。
「人工成本高,市場價格低,種植戶越來越少。」華亭鎮種植戶賴國明告訴記者,龍眼成熟期較為集中,多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由於龍眼保鮮困難,外銷成本較高,大多是自銷。往年,集中上市期時,本地龍眼的價格低,甚至曾經低至每公斤1元左右,價格最高的早晚期都沒優勢,而一天的人工採摘費約200元,根本沒有利潤。
除人工成本高外,外地龍眼大肆入侵也是影響價格的原因之一。壕鮮生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戎告訴記者,缺乏引導,零散戶無法形成產業化,加上各地龍眼的種植面積逐漸擴大,漳州、廣東、泰國等地的龍眼入侵本地,對本地龍眼造成一定的衝擊。
增附加值 注重品牌
經濟效益低,產品附加值低,種植面積逐漸減少。面對這一困境,莆田龍眼產業如何突圍?
深加工,製成桂圓乾是改變困境的一條出路。去年,莆田市政府重視發展桂圓乾烘焙產業,出台補助政策,鼓勵企業、大戶延長收購本地鮮龍眼的時間,降低鮮果市場銷售壓力,防止滯銷,並對購買果蔬烘乾機(限烘焙龍眼)的加工企業及大戶給予補助。
政府雖有扶持,但未形成產業化,產品附加值不高,市場並沒有很大的起色。莆田市桂圓協會副會長張珍洪表示,莆田桂圓乾雖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但近年來,泰國桂圓乾大量進入中國,對莆田的桂圓乾產生很大的影響。莆田桂圓乾製作過程是採用傳統的手工烘焙,人工成本高,產量低,每天一個烤爐只能生產50公斤的桂圓乾,而泰國桂圓乾全部採用機械化,效率提高,成本降低,口感也不差,價格比莆田桂圓乾低很多。
與外地的龍眼產業相比,陳戎認為,莆田龍眼缺乏的是引導、規模的產業化和專屬的商標、品牌。他說, 莆田可借鑑其他省市,舉辦龍眼節,幫助果農尋找訂單,擴大銷路,還可以利用網際網路發布信息,加大莆田龍眼、莆田桂圓特色的宣傳力度,開拓市場,擴大市場占有率,提高品牌效應。同時,還可以探索網際網路+銷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