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人口的基數對於未來的發展道路至關重要。現在很多女性對於生小孩一事保持保守態度,老公要上班,自己跟婆婆相處,體會不到被關愛的感覺,長期累積對於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響,因此男性陪產假政策是非常有必要實行的。
2021年我國人口淨增長48萬,人口出生率不到1%。與此同時,60歲及以上人口已經達到2.67億,占到人口總數18.9%。提升人口生育率,緩解老齡化危機,已經成為當前我國迫切的現實需求。
2022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全國人大代表、溫州大學研究員蔣勝男將帶來一份關於改善產假、陪產假及育兒假規定的建議。
放開三孩後,各地政府都出台了相應政策進一步延長了產假,陪產假也有所增加。目前全國各地產假範圍大概是128天-190天,主要省市基本上都是158天。而男性陪產假在7-30天,主要省市基本都是15天。
蔣勝男認為,目前產假和陪產假的規定「主要側重於增加女性的假期,新增的產假進一步加大了產假和陪產假的天數差異,這會加劇了生育對女性就業的不利影響,使得職業女性的生育意願可能進一步下降,同時不利於提高男性對育兒活動的參與度。」
在蔣勝男看來,育兒是夫妻雙方的責任,目前的產假實質上默認照顧新生兒的大部分責任由母親承擔。為了給男性更多的時間照顧產婦和新生兒,建議將男性的帶薪陪產假增加到30-42天,這裡參考了女性的產褥期是42天,正是非常需要配偶照顧的時期。
此外,蔣勝男提議,綜合考慮社保基金的承受能力、不同企事業單位的工作性質及實力差異、職業女性個體對生育的不同訴求,建議將產假分為強制性產假和彈性產假兩部分。
目前,很多地區已經頒布新增育兒假的規定,但是育兒假大多限制在子女3周歲前,時間在5-15天之間。我認為應該儘快在全國範圍內推廣育兒假,而且在子女6周歲前父母均享有育兒假。每個子女對應的育兒假天數為父母各5天, 15天封頂。
綜合來看,增加男性的陪產假是否就能「對沖」職業性別歧視?我想真正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不在於給男性增加的那幾十天假期,當然增加男性陪產假本身就是一種社會的進步,但是要想真的切實的、有效的保障女性平等就業的權利,可能還是應認真考量女性就業的「自然附著成本」,在國家、市場主體以及個體之間的合理分配,需要從激勵的導向上探索鼓勵用人單位更多錄用女性員工的有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