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和數位化的背景下,教育行業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2025年,隨著各國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教育強國的建設成為各國政府的重要戰略目標。本文通過對全球66個數位化先行國家中央層級政府的教育行政職能配置進行分析,探討了教育強國建設的理想政府模式及其治理邏輯,為我國教育治理現代化改革提供理論啟示與政策參考。
《2025-2030年中國教育行業發展趨勢分析與未來投資研究報告》教育在國家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是提升國家競爭力和實現社會進步的關鍵因素。隨著信息化和數位化時代的到來,教育與國家及社會之間的關係進一步重塑,國家對教育體系的需求和政府的作用方向發生了深刻變化。20世紀90年代後,全球治理現代化變革帶來了政府治理範式的轉型,不同國情條件下的教育體系發展對國家的意義也進一步凸顯。在中國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建設教育強國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也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
教育行業市場環境分析提到通過對全球66個國家的中央政府教育行政職能配置的研究,發現教育強國建設的理想型政府主要存在三種典型模式:國民發展型政府、國家意志型政府和賦權社會型政府。
(一)國民發展型政府的教育強國邏輯:強教育以強社會
國民發展型政府的教育強國邏輯是「強教育以強社會」,即通過提高教育發展水平來提升國民素質。這種模式強調政府在教育體系中的服務角色,注重青少年的成長與發展,建立和發展國家教育體系,提供學習環境與促進教學,提高教育質量與教育機會公平,培養未來國民與世界公民,促進就業、未來生活與專業發展,促進終身學習,增進國際網絡,發揮教育作用促進國民參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與國際競爭等。研究樣本中,以國民發展型政府職能配置為主導的國家占比40.91%(27/66),包括美國、塞席爾、日本、新加坡等國家。
(二)國家意志型政府的教育強國邏輯:強政府以強教育
國家意志型政府的教育強國邏輯是「強政府以強教育」,即通過政府的強力干預和政策引導來提高教育發展水平。這種模式強調政府在教育政策制定、執行與監督中的主導作用,注重教育資源的配置管理,部分國家還強調對科學與技術研究的指導、規劃與協調。研究樣本中,以國家意志型政府職能配置為主導的國家占比39.39%(26/66),包括巴西、塞內加爾、法國、西班牙等國家。
(三)賦權社會型政府的教育強國邏輯:弱政府以強社會
賦權社會型政府的教育強國邏輯是「弱政府以強社會」,即通過縮小政府職能,促進國民參與教育發展。這種模式強調政府在教育體系中的賦權和服務角色,注重教育系統的社會服務功能,提供資源與支持,建構終身學習的知識型社會,培養富有生產力的國家勞動力等。研究樣本中,具有賦權社會型政府特徵的國家占比19.70%(13/66),包括瑞典、以色列、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
全球教育強國的政府多元治理理念源於國情差異與戰略選擇,根源在於如何處理好教育賦能國家經濟發展中的政府與市場關係。不同國家的政府教育治理模式複雜多元,加快教育治理現代化變革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根本要求。中央政府職能配置蘊藏國家制度安排與政府權力運行模式,體現國家治理邏輯。為加快建成教育強國,基於中央政府職能配置解析教育發展的理想型政府模式及其強國治理之道尤為必要。
(一)堅持並優化政府教育行政職能配置結構,增進政府的教育文化引導力
我國應進一步優化政府教育行政職能配置結構,明確各級政府在教育發展中的責任,建立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尤其是教育強國追求的教育價值目標。通過塑造中國教育發展的文化品格,傳承與創新高素質人才培養文化與價值理念,構建中國高等教育自主人才培養與對外開放的國際影響合力。
(二)完善中國人才培養的國際定位,提升中國自主人才培養的國際競爭力
我國應完善高校人才培養的國際定位,優化高等教育學制與學科專業結構,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全方位戰略人才需求和國際人才市場競爭優勢。加強中國人才自主培養,協同產業集群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為最有生產力的產業領域培養優質人力資源,提高國家生產力和勞動生產率。
(三)協同完善高等教育固有市場評價機制,重塑高等教育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我國應積極協同利益相關國家、國際組織及市場主體,完善全球高等教育發展的市場評價機制,引導市場社會規範參與高等教育數位化評價與等級治理。通過完善統一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的多維評價體系與質量治理標準,重塑高等教育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促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普及。
五、總結
2025年,全球教育行業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各國政府在教育強國建設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通過對全球66個國家的中央政府教育行政職能配置的研究,本文歸納出了三種理想型政府及其教育強國邏輯:國民發展型政府的「強教育以強社會」、國家意志型政府的「強政府以強教育」和賦權社會型政府的「弱政府以強社會」。這些模式為我國教育治理現代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啟示。我國應結合國情,優化政府教育行政職能配置結構,完善人才培養的國際定位,協同完善高等教育市場評價機制,以實現教育強國的目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提供堅實的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