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的時代浪潮中,2025年的稻米行業正展現出獨特的發展態勢。作為重要的糧食產業,稻米行業在推動農業發展、保障糧食安全以及促進農民增收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其中,平湖市在稻米產業農合聯的建設上積極探索,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其通過整合資源、創新服務模式,帶動農民共同富裕,成為行業發展的一個亮點。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稻米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浙江作為全國共同富裕示範區,積極推進相關改革。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為培育和壯大農合聯組織體系推進共同富裕營造了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環境。
平湖市新倉鎮供銷合作社歷史悠久,1950年成立,其與農業生產合作社訂立的合同,實現了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雙向循環流通,「新倉經驗」由此誕生。進入新世紀,平湖市在「新倉經驗」基礎上推進「三位一體」改革,2008年在全省率先成立縣級農合聯,形成了三級橫向統籌、縱向聯動的大格局。2018年起,平湖市根據產業布局組建了包括稻米產業農合聯在內的六大類產業農合聯,旨在帶動會員和周邊農戶增收致富。
平湖市糧食播種面積達2.887萬hm²,其中水稻種植面積約1.533萬hm²,稻米是當地農業最大主導產業。2018年7月,平湖市成立了嘉興市首家稻米產業農合聯,截至目前有會員53名,內設「一平台八中心」服務機構。其魚圻塘服務中心占地面積0.633hm²,擁有固定資產800餘萬元,配備多種大中型農業機械,還建有育秧、烘乾、大米加工和秸稈處置等流水線。
平湖市稻米產業農合聯圍繞糧食生產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提供全產業鏈服務。在農資供應方面,由兩家會員單位直接從源頭採購供應用戶,去除中間商環節,保障優質優價種子和農資供應。在技術培訓上,依託各方資源,年培訓量達630人次,推進新品種、新農機、新技術的引進示範和推廣。生產管理上,提升全程機械化水平,開展無人機植保服務,實施數位化智能化管理。烘儲加銷環節,實現稻米烘儲加銷一體化運作,讓本地人吃上本地優質大米。產業服務方面,採用「公司+基地+會員」模式,流轉土地4000hm²,年社會化服務規模達7000hm²次,構建本地稻米全產業鏈合作模式。
由稻米產業農合聯主導的糧食全產業鏈項目成效顯著。該項目整合資源,採用現代農業生產管理技術,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實現規模效益最大化。村集體在社會化服務過程中每年增效18%以上,按照項目分紅年收益10%以上。土地流轉費用每年增加3000元/hm²,項目還提取利潤的2%建立共同富裕產業發展扶持基金。此外,農合聯經營服務的土地為周邊農戶提供了就業崗位,人均工資性收入增加6萬元以上。不過,農合聯在信用服務方面仍有待進一步探索和突破。
平湖市稻米產業農合聯按照「產業+農合聯+公司」的模式運行,會員大會下設理事會和執行監事,對會員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統一組織和協調。會員單位共同起草了《平湖稻漁共生大米》行業團體標準,為生產提供標準和借鑑,推動本地大米實現優質優價,充分調動了各方積極性,實現了主體資源的互補。
為帶動產業提質增效,平湖市稻米產業農合聯加大裝備投入,提升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延伸稻米產業鏈。同時,創新服務模式,推動單項服務向綜合服務轉變,搭建區域性綜合服務平台,推廣先進技術和裝備,提升稻米生產社會化綜合服務的集約化水平。
在收益共享方面,平湖市稻米產業農合聯打造糧食全產業鏈項目,依託數位化平台實現全產業鏈數位化管理和智慧管理。以某合作社為例,為種植戶提供農資供應服務,農資價格低於市場價5%左右,且採用賒銷方式;提供水稻初加工服務,以加工副產品作為加工費,不再額外收費,輻射帶動了30戶水稻種植大戶。
為進一步提昇平湖市稻米產業農合聯的發展水平,可從信用合作、利益分配和供應協同等方面進行優化。在強化信用合作探索上,健全會員信息管理系統,建立內部信用服務平台,健全民主監督管理制度。稻米行業現狀分析指出,優化利益分配機制,需強化農合聯與會員間的利益聯結,優化內部主體利益分配關係,密切與外部市場主體的聯結。提升供應協同力度方面,拓展產業鏈橫向協同廣度,擴展產業鏈縱向協同深度,提升供應鏈綜合協同程度,促進要素在供應鏈各環節的高效協同,提升農合聯會員主體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
2025年的稻米行業正朝著更加注重共同富裕、產業協同發展的方向邁進,平湖市稻米產業農合聯的實踐為行業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通過整合資源、創新服務模式、推動共同富裕實現機制的構建,平湖市稻米產業農合聯在促進農民增收、實現產業興旺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儘管在信用服務等方面還存在提升空間,但通過一系列優化建議的實施,有望進一步提升其發展水平。未來,稻米行業可以借鑑平湖市的經驗,加強農合聯建設,推動產業升級,實現糧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共同富裕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