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隨著醫療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醫保基金的安全問題引發社會高度關注。近期在武漢等地曝光的一系列"高價收藥""醫保取現"現象,暴露出醫保領域新型犯罪鏈條的隱蔽性與危害性。本文通過實地調查揭示這一黑產運作模式及其對醫保基金和社會安全造成的多重威脅。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醫保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記者在武漢中心醫院等多家醫療機構附近發現,"醫保取現""高價收藥"的小廣告密集張貼於交通設施及公共區域。這些小廣告宣稱參保人可通過刷醫保卡購買藥品並折價回收現金,實際操作中收藥方以67折收購藥品,導致參保人直接損失30%以上的個人帳戶資金。如某案例顯示,參保人在藥店刷醫保卡購入價值9840元的靜注人免疫球蛋白後,僅獲得不到六折即5800餘元現金。值得注意的是,此類交易呈現規模化特徵:某收藥人單次印製10萬張小廣告,半月內即可覆蓋區域市場;部分藥品如每盒價值820元的靜注人免疫球蛋白、500元的人血白蛋白等成為高頻套現標的。
調查發現藥店在黑產鏈條中扮演核心角色。某連鎖藥店銷售人員明確表示,為完成業績指標會主動配合收藥人,甚至出現"提前預約專人對接快速結帳"的標準化流程。當參保人持收藥方提供的紙質條目(如標註藥品名稱及數量)進入藥店時,店員無需查驗處方即可啟動購藥程序。更有甚者,某藥店工作人員通過手機APP快速生成電子處方,在1分鐘內完成對價值7380元處方藥的銷售流程。這種"先開藥後補方""虛假問診記錄"的操作模式嚴重違反《醫療保障基金使用監督管理條例》中關於藥品流通監管的規定。
調查進一步揭露網際網路醫院在此次事件中的失范行為。某藥店使用的所謂"成都成華東升醫院富頓網際網路醫院"電子處方,實際審核過程存在重大漏洞:其業務負責人承認系統採用自動審核模式,根本無人工覆核環節。這種將處方權異化為套現工具的做法,直接導致大量本應嚴格管控的處方藥流入黑市。數據顯示,該違規模式在湖北地區已覆蓋上千家藥店,形成"收藥人參保人藥店網際網路醫院"的利益閉環。
醫保套現行為不僅造成個人帳戶資金損失(單次交易最高達16000元),更嚴重侵蝕整個醫療保障體系的根基。參保人通過非法渠道透支未來就醫資源,而回收藥品可能被重新包裝流入灰色市場,威脅用藥安全。據專家分析,此類犯罪涉及《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詐騙罪和第二百二十五條非法經營罪等多個法律條款,亟需醫保、公安、藥監多部門協同執法。
總結來看,當前"醫保取現"黑產已形成完整的灰色產業鏈,其危害遠超個案本身:既破壞藥品流通秩序,又侵蝕民生保障基金,更可能誘發醫療資源濫用等次生問題。唯有通過強化藥店主體責任、規範電子處方監管流程、加大違法成本等方式構建系統性防控機制,才能有效切斷這一損害公共利益的黑色鏈條。此次事件再次警示我們,在推進醫保改革過程中必須同步完善監督體系,確保每一分"救命錢"都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