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電子元器件 資訊詳情
電子神經元與突觸融合:矽基晶片突破性進展
 電子 2025-04-02 07:42:46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人工智慧快速發展的今天,傳統計算機架構因數據處理與存儲分離導致效率低下,而神經形態計算通過模擬生物神經系統為這一難題提供了新思路。近日,一項突破性研究成功將電子神經元和突觸功能整合進單一電晶體中,為構建更高效的人工智慧硬體開闢了全新路徑。

  一、突破性設計:單一電晶體實現神經元與突觸功能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電子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人工神經網絡的核心元件——電子神經元和突觸,在傳統架構下需要大量矽基電晶體支撐。每個神經元需18個電晶體,每個突觸則需6個電晶體,這導致硬體體積龐大且能耗居高不下。研究團隊通過創新性改造普通矽電晶體,成功在單個器件中復現兩種核心功能:利用"衝擊電離"現象模擬神經元激活時的電流峰值,並通過柵極氧化層電荷存儲實現突觸可塑性。這種設計使電子神經元體積縮小至原來的1/18,突觸單元縮減為1/6,在百萬級規模的人工網絡中展現出顯著優勢。

  二、故障機制轉化:從缺陷到功能的關鍵突破

  傳統認知中,矽電晶體的"衝擊電離"現象被視為潛在失效因素。研究團隊通過精確調控體端子電阻值,將這一物理效應轉化為可控特性:當電阻調整至特定閾值時,器件會產生與生物神經元相似的尖峰電流;而不同阻值設置則讓電晶體在突觸模式下保持動態電導變化。這種對"缺陷"的創造性利用,使單個180納米節點工藝製造的電晶體同時具備了信息處理與存儲雙重能力。

  三、模塊化集成:神經突觸隨機存取存儲器(NSRAM)

  為提升應用靈活性,研究團隊開發出由兩個電晶體組成的複合單元——神經突觸隨機存取存儲器。該設計通過切換操作模式,在同一物理空間內實現神經元計算與突觸連接功能的動態轉換。這種模塊化架構不僅省去了傳統方案中複雜的多器件互聯需求,更避免了對矽基板進行特殊摻雜處理,為大規模集成提供了工藝兼容性保障。

  四、技術落地:成熟製程支撐商業應用前景

  值得關注的是,這項創新完全基於成熟的180納米半導體製造工藝。相較於需要先進納米級節點的前沿方案,該技術在現有產線即可實現量產,大幅降低了商業化門檻。通過減少90%以上的電晶體使用量,新型計算單元可在保持算力的同時顯著降低能耗,在邊緣計算、物聯網終端等場景中展現出廣闊應用潛力。

  這項研究重新定義了矽基晶片的功能邊界,將神經形態計算從實驗室原型推向實用化階段。通過材料特性的深度挖掘和架構設計的巧思突破,團隊不僅實現了硬體效率的數量級提升,更展示了"缺陷轉優勢"的技術創新範式。隨著後續工藝優化與系統集成的推進,這種兼具低功耗、高密度特徵的新一代計算單元,或將重新塑造人工智慧時代的硬體基礎設施格局。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電子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