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廣東湛江啟用首個應急保障基地護航黃金水道
作為連接粵港澳大灣區與海南自貿港的海上要塞,瓊州海峽每年承載著超2000萬人次旅客和千萬輛次車輛的通行需求。近日,廣東湛航集團聯合多方力量打造的瓊州海峽客滾運輸應急保障基地在湛江徐聞縣正式啟用,這一戰略性項目的落地不僅填補了區域航運服務配套空白,更以創新模式構建起跨省聯動的安全屏障,為全國重要物流通道注入強勁發展動能。
瓊州海峽客滾運輸應急保障基地總投資超10億元,占地面積達3.9萬平方米,配備2座水平修理船台及1艘5000噸級浮船塢「瓊海1號」,形成年維修船舶100艘次的硬實力。過去瓊州海峽船舶需跨省往返修繕的歷史宣告終結,通過"家門口"的標準化服務,船舶周轉效率提升40%以上。該基地還特別設置2個應急泊位和滾裝待渡區,在極端天氣下可快速響應並疏導滯留車輛,為瓊州海峽打造全天候暢通的生命線。
依託"智慧港口+智慧海事"雙平台系統,基地實現了船舶動態實時監測與應急資源精準調度。通過整合拖輪、救助船和移動保障單元,形成覆蓋整個海峽的30分鐘黃金救援圈。當春運高峰或颱風預警來臨時,基地可同步開展4艘客滾船維修作業,並通過智能排班系統將船舶檢驗周期壓縮至72小時以內,有效化解瓊州海峽"堵點"難題。
作為廣東省重點建設項目和徐聞縣省"百千萬工程"標杆工程,基地達產後預計每年創造產值2億元,並直接帶動500個就業崗位。其創新的"應急保障+船舶維修+科研應用"三位一體模式,不僅完善了海南自貿港物流配套體系,更通過綠色修船技術年減少碳排放1.2萬噸。未來將引入AI智能檢測和機器人焊接等前沿技術,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與海南在高端航運服務領域的深度協同。
該基地的建成標誌著瓊州海峽安全治理體系邁入新階段。通過標準化船塢設施與應急響應機制的雙重保障,兩地船舶通航效率提升25%,年均可減少因維修停航造成的經濟損失超3億元。隨著"產學研"一體化場景的落地,基地正成為培育航海科技人才、研發新能源船舶技術的重要載體,為瓊州海峽從傳統運輸通道升級為戰略經濟走廊提供堅實支撐。
總結:
瓊州海峽客滾運輸應急保障基地的啟用,不僅是基礎設施補短板的重大突破,更是區域協同發展的創新實踐。通過構建"平急結合"的服務網絡和智慧化運營體系,這一項目在提升運輸安全係數、優化物流成本結構的同時,正推動粵瓊兩地形成產業互補新格局。未來隨著技術升級與功能拓展,該基地將持續釋放黃金水道潛能,為粵港澳大灣區與海南自貿港的互聯互通注入持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