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當前全球半導體產業正面臨電晶體微縮化的終極挑戰,在矽基晶片逼近物理極限的背景下,新型材料體系的探索成為破局關鍵。近日一項中國團隊的技術突破引發國際關註:基於單層二硫化鉬構建的32位RISCV處理器成功實現工程驗證,其集成規模與工藝精度達到新高度,標誌著二維半導體集成電路正式邁入實用化進程。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半導體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隨著摩爾定律逐步失效,厚度僅原子級別的二維半導體展現出獨特優勢。科研團隊突破晶圓級材料生長技術瓶頸,在單層二硫化鉬基底上構建出6000個高性能電晶體,首次在國際上實現規模化工程驗證。這種新型器件在1kHz時鐘頻率下可完整執行37種RISCV指令集操作,其關態漏電流控制達到亞皮安級精度,單級增益表現顯著優於傳統矽基工藝。
針對二維材料與金屬接觸、柵介質的耦合難題,團隊創新性引入人工智慧協同優化技術。通過建立原子級界面調控模型與全流程算法疊代,在70%工序沿用現有產線設備的基礎上,將反相器良率提升至99.77%,攻克了規模化集成的核心障礙。自主研發的20餘項工藝專利構建起特色技術體系,核心工藝精度達到納米級控制水平。
該成果展現出顯著的產業應用潛力,其微米級工藝節點已實現與矽基晶片相當的功耗表現。通過優化現有生產線適配方案,未來可快速融入成熟製造體系。在移動端應用場景中,這種低功耗高性能架構將為無人機、機器人等智能設備提供更優算力支持,推動人工智慧應用向邊緣計算領域延伸。
這項突破性成果不僅創造了二維晶片集成規模的世界紀錄(100電晶體量級的3個數量級提升),更重要的是驗證了從材料生長到系統集成的全鏈條可行性。隨著工藝參數進一步優化和製造成本降低,二維半導體有望在510年內實現商業化量產,在延續摩爾定律的同時開闢全新技術賽道。這種基於原子層材料的創新路徑,或將重塑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競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