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中國體育產業在「十四五」期間取得了顯著成就,並在「十五五」期間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3.67萬億元,同比增長11.31%,增加值達到1.49萬億元,同比增長13.92%。這些數據表明,體育產業不僅在規模上持續擴大,還在經濟貢獻和就業吸納方面表現出色。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體育產業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地位愈發重要,同時也面臨著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以下從體育產業的「十四五」發展回顧、面臨的新形勢以及「十五五」前景展望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體育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十四五」時期,中國體育產業在國內外多重環境因素的疊加影響下,展現出較強的韌性,產業規模總量持續擴大,經濟貢獻邊際改善,吸納就業持續增加,產業體系和結構布局不斷優化。
總體運行保持回升向好
產業規模波動回暖:2023年,中國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36741.0億元,同比增長11.31%,增加值達到14915.0億元,同比增長13.92%。這一增長幅度彰顯了體育產業巨大的發展潛力,表明體育產業在經歷階段性波動後正朝著更為積極、快速的方向邁進。
經濟貢獻邊際改善:2023年,中國體育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1.15%,經濟增長貢獻率增至3.26%,拉動貢獻率達到0.17%,同比提高3.4倍。這些數據反映出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逐漸穩固且朝著更優的方向緩慢調整。
吸納就業持續增加:2022年,全國體育產業吸納從業人員已超過800萬人,占全國從業人數比重從2019年的0.67%增至2022年的1.11%,增長了65.67%。體育產業在特殊時期逆勢而上,憑藉自身的多元發展優勢,為「穩就業」發揮了積極作用。
體育產業體系持續優化
體育服務業表現平穩增長:2023年,體育服務業增加值突破1萬億元,占體育產業比重增至72.7%,平均增速達到13.85%,高於同期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體育服務業展現出較強的發展韌性和活力,正處於方興未艾的新發展階段。
體育製造業轉入調試狀態:2023年,體育製造業增加值達到3832.0億元,占比從2019年的30.4%降至25.6%。體育製造業在轉型升級中展現出一定調試狀態,2021年前落後於製造業和工業增速,2022年起反超,推動整個產業朝著更高質量、更專業化的方向邁進。
體育產業融合化成效顯著:國家體育總局推出多項融合項目,包括體育旅遊示範工程、社區運動健康中心建設試點工程和體育服務綜合體典型案例,推動體育與旅遊、衛生、文化等領域的深度融合,釋放了體育產業的活力。
結構布局不斷得到深化
對接戰略布局成效明顯:長三角地區、京津冀地區和粵港澳大灣區在體育產業協同發展方面取得顯著成果,分別創造體育產業增加值4664.84億元、1200.43億元和2130億元,占當地GDP的比重分別為1.61%、1.20%和1.65%。
特色產業布局有所完善:2024年,我國戶外相關企業已達17.7萬餘家。冰雪運動產業、山地戶外運動產業和水上運動產業分別形成獨特的空間布局和發展格局,2023年冰雪產業規模達到8900億元,衝浪、槳板項目消費人群超過100萬,整體消費規模超過10億元。
產業基地布局規範發展:2023年,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實現體育產業總規模4376.90億元,增加值占當地GDP比重達到2.10%,吸納從業人員114.43萬人。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顯著拉動效應。
隨著中國式現代化踏上新征程,體育產業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既承載著國家發展戰略賦予的重要使命,又置身於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交織影響之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並存。
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為驅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帶來更廣空間
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2024年,中國運動健身人群預計達到4.07億,相對中國龐大的人口,其滲透率僅為28.8%左右,未來增長空間巨大。2024年發布的《普華永道全球體育行業調研(第八期)中國報告》顯示,預期未來3~5年中國體育市場平均增長率為6.1%,高於上一年的5.2%。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2023年中國體育消費規模達到1.5萬億元,預計2025年將增長至2.8萬億元。體育消費水平的提升正在成為推動經濟增長以及社會進步的全新動力引擎。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5G、大數據等現代化體育科技日益多元化運用,高度發展的物質文明將充分激發體育產業潛力;體育所蘊含的拼搏、團結、超越等精神價值愈發受到大眾推崇。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契合經濟發展戰略要求,中國體育產業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形成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匹配已成必然,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綠色低碳的新型發展道路,將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巨大活力。
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繼續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積極搭建與各國的體育合作橋樑,融入全球體育產業價值鏈,為體育產業提供更多對外合作機遇。
全面深化改革持續深入,為破解體育產業藩籬性阻隔提出更高的要求
解放思想枷鎖,破解「玻璃門」之困:體育產業領域長期存在的關鍵環節成為市場難以逾越的障礙,需要不斷轉變傳統觀念束縛,打破傳統思維定式,削減不必要的行政干預,構建公平、透明的市場准入機制。
化解利益壁壘,突破「彈簧門」之阻:體育產業部門利益長期割據現象,擠壓了潛在進入者的生存空間,需要逐步化解利益壁壘,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構建全國統一的體育大市場。
優化保障機制,推開「旋轉門」之障:體育產業政策配套性不足、穩定性欠佳、保障性薄弱,需要持續優化保障機制,完善配套措施、拓寬資金渠道、優化人才培養與引進機制,為產業發展清除障礙。
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為激發體育產業發展活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國際價值鏈重塑帶來的外部衝擊與挑戰:我國體育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和參與度低於日本、美國,全要素生產率和內涵技術含量差距顯著,亟待積極搶占新的制高點,更好地融入全球價值鏈。
經濟下行緩衝期帶來的多重壓力和挑戰:經濟數據高基數效應、市場主體信心不足、部分政策效果不及預期等並存,致使市場主體預期轉弱,供給衝擊、需求收縮,二者相互作用讓經濟陷入惡性循環。
結構轉型重構期帶來的多維變化與挑戰:我國正處於經濟結構深度轉型重構的關鍵階段,服務業與高端製造業不斷協同之勢對傳統模式提出更新的要求,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不斷加深之勢對產業分工角色提出更全的定位。
內部矛盾化解期帶來的自身困境與挑戰:我國體育製造業大而不強、服務業散而不精,高端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度不緊,競賽表演與健身休閒「雙產業鏈」發力不足,多重結構性矛盾累積疊加,嚴重影響體育產業蘊含的巨大潛力釋放。
展望「十五五」,中國體育產業將錨定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預期目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著力固根基、揚優勢、強弱項,打出政策組合拳、形成協同聯動力,拉長板、補短板、鍛新板,激發城市、縣域、鄉村內在潛力,確保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落地起效。
發展地位不斷鞏固,促進體育產業目標齊頭並進
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經濟貢獻穩步提升:2030年體育產業總規模有望突破6萬億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2%;到2035年,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望超過2.5%,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體育行業現狀分析指出,戶外運動產業持續發力,冰雪、山地戶外、水上、航空、馬拉松等戶外項目產業細化目標將進一步貢獻更大力量。
市場主體不斷壯大,實體經濟穩步發展:科技、資本、人才、數據等生產要素將向優質企業大量匯集,助推一批競爭力強、知名度高、帶動力穩的龍頭企業發展壯大,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瞪羚」企業、「隱形冠軍」企業迅速崛起。
產業基礎不斷夯實,發展動能持續加力:2030年我國體育場地人均面積有望超過3.2平方米,居民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達到42%;到2035年體育場地人均面積達到3.5平方米,居民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達到45%。居民體育消費總規模將超過3萬億元,成為體育產業「三駕馬車」的重要力量。
發展共識不斷凝聚,加快體育產業體系穩步健全
「拉長板」,打造產業競爭新優勢:中國體育製造業需積極求變,延展產業加工優勢,攻克高端體育裝備製造的核心技術難題,提升產品附加值,優化服務體系,搭建產學研合作平台,深度融入全球體育產業鏈。
「補短板」,塑造關鍵產業新長勢:重點補齊中介人才短板,打造涵蓋多領域知識技能的培養體系,完善行業規範與誠信機制,加強對中介機構的監管;提高體育賽事轉播能力,推動安保服務的科技化升級。
「鍛新板」,開闢產業發展新賽道:藉助區塊鏈和大數據技術,確保體育數據在安全、透明的環境下實現高效交易,激勵更多主體參與數據的生產與共享,為體育產業各環節提供更精準的數據支持,優化決策制定與資源配置。
戰略空間不斷延展,助推體育產業發展協同共進
深耕城市主場,市民體育消費品質不斷提升:依託新載體、新模式、新場景,聚焦城市「10分鐘健身圈」,打造更多高質量、多功能的體育場地設施,推進新建小區體育設施配置的強制化,提升市民參與的體驗感。
拓展縣域空間,大眾體育消費根基持續穩固:聚焦體育特色小鎮建設,推動體育、旅遊、文化、生態等多業態融合發展;聚焦體育公園建設,形成特色集聚區;聚焦戶外運動營地建設,形成特色體驗區。
激活鄉村動能,百姓體育消費潛力逐步釋放:聚焦精品賽事活動,推動「村超」「村BA」「村排」等鄉村體育賽事活動常態化、規模化;聚焦美麗鄉村建設成果與體育深度融合,催生出多種跨界融合模式。
綜合施策不斷深化,保障體育產業發展齊頭髮力
頂層設計持續發力,保障體育產業協同發展:國家多部門需要進一步統籌出台體育產業系列指引政策,實現體育產業穩定發展。跨部門深度協同將成必然,跨領域深度協作將成應然,產業政策跨領域聯動不斷引向深入。
組合效力不斷強化,保障體育產業縱向貫通:全面挖掘體育產業政策制定、傳導、落地的「組合拳」效力,建立動態性與精準性的跟蹤反饋機制,推動體育產業縱向政策一以貫之,暢通無阻地落地生根。
托底政策更加精準,保障體育產業基層互通:基層體育產業政策應充分考量不同地區獨有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文化特色等實際狀況,精準勾勒出符合地方發展的體育產業「全景畫像」,為實現基層體育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築牢堅實基礎。
2025年,中國體育產業在「十四五」期間取得了顯著成就,並在「十五五」期間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通過規模擴大、體系優化和結構布局深化,體育產業在經濟貢獻和就業吸納方面表現出色。面對中國式現代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體育產業需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著力固根基、揚優勢、強弱項,打出政策組合拳,形成協同聯動力,拉長板、補短板、鍛新板,激發城市、縣域、鄉村內在潛力,確保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落地起效。展望未來,體育產業將在推動經濟增長、促進社會進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嚮往方面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