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一季度中國汽車市場迎來超預期復甦,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帶動乘用車市場"開門紅",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連續兩月下降。在政策紅利與消費回暖的雙重推動下,傳統燃油車經銷商面臨轉型陣痛,而新能源渠道網絡加速擴張。本文通過數據分析揭示行業變局中的機遇與挑戰,探討汽車流通領域如何重構商業模式。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汽車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2025年一季度數據顯示,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降至54.6%,同比下降3.7%。政策層面的"兩新"支持疊加車企促銷力度加碼,推動車市消費需求加速釋放。儘管終端市場價格競爭依然激烈,但廠家通過調整考核目標、發放補貼等措施緩解了部分經營壓力。值得注意的是,新車銷售業務仍處於虧損狀態,經銷商盈利比例僅為39.3%,行業整體仍處微利區間。
截至2024年底,全國汽車4S店總數減少至32878家,退網率達2.7%。傳統燃油車經銷商面臨收縮壓力,自主品牌退網占比達65%,合資品牌退網比例29%。與此同時,新能源獨立品牌4S店數量逆勢增長22.1%,滲透率突破38%的市場節點。渠道結構呈現顯著分化:燃油車網絡占比降至76%,而新能源渠道擴張勢頭強勁,部分傳統經銷商選擇"翻牌轉型"投奔問界、理想等新勢力品牌。
在新車業務持續承壓的背景下,經銷商開始重構盈利模式。2024年售後板塊收入占比提升至11.4%,金融保險毛利貢獻達38%。頭部企業通過建設共享鈑噴中心降低運營成本,同時拓展非品牌維修、配件外銷等增值服務。二手車業務與全品牌售後服務成為第二增長曲線的核心支撐點,超四成經銷商已開放跨品牌維保服務。值得關注的是,新能源汽車售後網絡的自營模式倒逼傳統經銷商創新商業模式。
市場洗牌期暴露了盲目跟風的風險。部分新能源品牌因供應鏈管理不善導致交付危機,引發經銷商集體維權事件。數據顯示,某新勢力品牌200餘家門店面臨資金鍊斷裂風險,折射出渠道擴張質量的重要性。專家指出,經銷商轉型需綜合評估品牌技術實力、商務政策及市場需求,在燃油與電動領域採取漸進式調整策略。
行業展望:站在"十字路口"的經銷商群體正經歷痛苦蛻變。隨著新能源滲透率突破臨界點,傳統車企加速電動化轉型將加劇渠道競爭。未來生存關鍵在於構建"銷售+服務+生態"的綜合競爭力,而政策支持與商業模式創新將成為破局核心要素。在產業變革深水區,唯有精準把握技術趨勢和服務升級方向的企業才能贏得市場終局之戰。
數據支撐:2024年乘用車零售量達2289.2萬輛(同比增5.5%),新能源獨立品牌新車毛利貢獻21.5%,售後業務占比過半。經銷商集團通過金融保險等高毛利板塊實現結構優化,但價格倒掛問題仍在侵蝕利潤空間。這些數據揭示出行業轉型的複雜性與緊迫性——在政策紅利消退前,汽車流通領域必須完成從"賣車為主"到"服務為王"的戰略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