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期,多家商業銀行的控股股東及董監高密集啟動股份增持計劃,通過真金白銀的行動向市場傳遞對銀行發展前景的信心。這一波增持潮覆蓋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並延伸至高管自掏腰包參與,不僅彰顯了股東與管理層對企業價值的認可,更被視為穩定資本市場預期的重要舉措。業內專家分析指出,此類行為有助於修復銀行股估值窪地,推動市場理性回歸,長期利好銀行業健康發展。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銀行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郵儲銀行控股股東中國郵政集團於4月8日通過二級市場增持該行A股股份1991.02萬股,占總股本的0.02%,並承諾未來12個月內繼續增持。此番操作後,郵政集團持股比例升至62.80%。同期,光大銀行控股股東光大集團宣布啟動新一輪增持計劃,擬在未來一年內以集中競價方式購入不超過該行A股股份的2%,且承諾不減持現有股權。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光大集團本月內的第二次增持動作——上月末其已通過市場操作累計投入超4億元鞏固持股地位至47.40%。國有銀行的示範效應顯著,進一步強化了投資者對銀行業的信心基礎。
在頭部機構引領下,地方性金融機構亦加速加入增持陣營。成都銀行迎來成都市國資委實際控制方的實質性支持:成都產控及關聯實體計劃6個月內以不超17.59元/股的價格增持該行股份,規模介於3979萬至7958萬股之間,占總股本0.94%1.88%。這一價格錨定歷史高點的策略,既體現了對估值修復空間的認可,也通過設定明確上限為市場提供參考坐標。
除股東外,銀行管理層亦以自有資金參與增持。浙商銀行公告顯示,包括董事長及核心高管在內的近50名董事、監事和業務骨幹計劃投入不少於2000萬元增持A股股份;江蘇銀行、華夏銀行的相應群體則分別承諾不低於2000萬與3000萬元的增持規模。此類舉動將個人利益與公司股價深度綁定,既是對內部治理能力的信任投票,也為市場注入「管理層用真金白銀背書」的積極信號。
總結:
當前銀行業集體增持潮呈現多維度特徵——國有資本托底、地方國資護盤、高管團隊共擔風險,共同構成價值發現的立體網絡。此類操作雖單次規模有限,但通過持續釋放長期信心,有望逐步逆轉銀行股估值偏低的局面。隨著宏觀經濟企穩與行業基本面改善,增持行為將加速市場對銀行業發展潛力的認知重構,進而推動股價回歸合理區間,實現投資者、企業與資本市場多方共贏的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