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開年以來,我國民航業延續回暖趨勢,客運航班量呈現結構性增長特徵。數據顯示,今年首季全國民航共執行138.5萬架次客運航班,在國際/地區航線強力拉動下實現同比正增長,但區域機場表現分化顯著,反映出市場復甦進程中的多重挑戰與機遇。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十五五民航行業發展研究與產業戰略規劃分析預測報告》指出,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國內民航客運航班總量達138.5萬架次。分月度看,13月份分別完成49.0萬、44.7萬和44.7萬架次,季度環比增長態勢基本穩定。與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相比,整體規模已實現7.6%的增長,其中國內航線更以12.7%增幅領跑。這種結構性復甦特徵表明,民航市場正在經歷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的關鍵轉型階段。
在國內外航班的差異化表現中,國際及地區航線展現出強勁恢復動能。與2024年同期相比,該板塊客運量激增23.2%,顯著高於國內航線0.1%的微弱增幅。這一現象既反映了跨境出行需求的持續釋放,也凸顯了航空公司在國際市場布局上的積極成效。反觀國內航班,儘管總量保持穩定,但復甦步伐相對滯後,折射出區域經濟差異對客源結構的影響。
作為行業晴雨表的40座千萬級機場,在2025年一季度共完成客運起降204.3萬架次,同比增長1.1%。其中三亞鳳凰機場以17.2%的增長率位居榜首,上海浦東、哈爾濱太平等樞紐也實現穩健增長。但反觀南寧吳圩機場,其17.9%的同比降幅則暴露出區域經濟依賴性過強的問題。這種"冰火兩重天"現象揭示了民航市場復甦進程中,不同地區面臨的機遇窗口期差異。
在總量增長背後,行業正面臨更加複雜的挑戰。國際航線與國內市場的增速差擴大至23個百分點,反映出跨境出行需求的爆發性釋放;而千萬級機場中近半數出現負增長,則警示局部市場存在過度飽和風險。這些數據特徵既為航空網絡優化提供了方向指引,也要求行業在運力投放、航線布局等方面實施更精準的戰略調整。
總結來看,2025年一季度民航業呈現"總量穩中有升、結構深刻調整"的雙重特徵。國際市場的強勁復甦與區域機場的冷熱不均並存,既彰顯了市場活力的持續釋放,也暴露出資源分配和需求匹配中的深層矛盾。未來行業發展的關鍵,在於如何通過航線網絡優化、服務品質提升以及差異化戰略實施,構建更加均衡可持續的增長模式。